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大清帝国> 第一百一十八章 币制改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八章 币制改革(1 / 2)

 到了11月中旬的时候,终于从美国传回消息,美国国会杜勒斯带回去的条款,为中国币制改革提供的两千万美元平准基金已经批下来了。</p>

有了两千万的外汇储备,国内酝酿多时的币制改革也终于可以开始了。这几年,方怀一直在了解大清的财政制度,虽然从后世的一些只言片语里,他已经知道会是非常糟的状况,却没想到已经糟到这样地步,其中最为骇人听闻的是厘金和火耗。</p>

“火耗”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后,赋税普遍征银,百姓所缴的银子由于纳税量不太多,大多以块的碎银为主,各州县衙府汇总上缴国库时,要将碎银熔炼成大块,在碎银熔炼过程中生的损耗,州县官吏要求百姓补足,于是在应缴税银之外,纳税人还要多缴一些,这多缴的部分就叫“火耗”,用来补偿熔炼碎银损耗和运输费用。</p>

按照碎银熔炼损耗规律,一般损耗率在1%-2%左右,而州县官吏却大肆多征,每两加耗到二三钱,附加税达到正税的20%-30%,有时更高。清初,征收火耗比明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年间各省征收火耗一般省份达到30%</p>

至于厘金,则是另外一样害民的东西。厘金起源于咸丰于江北大营筹措镇压太平军地军饷。当时清廷根本没有多余钱支付军费,而清朝早在顺治年间就定下“永不加赋”的铁律。于是当时朝廷官员就想出一招,在各地设局劝捐。是捐款,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加赋。</p>

全国局卡总数有二千二百三十六处之多。局卡既多,用人亦滥。厘局差事最优,厘局薪金不多,主要是靠侵蚀?削而得此巨款。得一厘差,每年可获万金或三、五千金不等。官场中竟有谓“署一年州县缺,不及当一年厘局差”之语。</p>

而在同一地区不但捐局系统庞杂,而且厘捐名目繁多。以江北为例。抽捐机构有江北粮台、江南粮台、漕河总督和袁甲三军营四个系统,由扬州至淮安不过三百里路程,中间设有八个厘卡;苏州至昆山不过五十余里,竟有四处收厘卡。</p>

捐务名目各有指捐、借捐、亩捐、房捐、铺捐、船捐、盐捐、米捐、饷捐、卡捐、炮船捐、堤工捐、板厘捐、活厘捐、草捐、芦荡捐、落地捐等等。甚至江南、江北军营各自为了争夺饷源,还生越境设卡抽厘的纠纷。</p>

厘捐如此繁重,既阻碍商品流通,又抑制了生产展。同时。由于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所以这一制度阻碍着土货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p>

不过要完全废除厘金方怀还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捐厘推行之初,议定的是用兵各省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酌量抽厘。各省厘金制度“各自为政”。所以可以称厘金是无法度可守的税制。而他们也是地方督抚擅专地经济基础。如果完全废除厘金。就等于是和天下所有督抚作对,这与找死没有什么区别。方怀现在只能一块地方一块地方的来。依靠那些旧官僚是不可能的,那几乎是用一个腐化一个,只能用强学会的人,方怀把郑观应派到山西就是第一步。</p>

既然一时半会废除不了厘金这个弊制,方怀就打上了火耗地主意。废除火耗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纸币,百姓都用纸币交税,总没借口收“火耗”了吧。</p>

不过要在中国实行纸币也是头痛的事,千百年来中国百姓都是用的金、银、铜、铁当货币,要他们一下子转过弯来,可不是一件容易地事。还好中国百姓还有一样可以接受的东西,那就是“银票”。</p>

方怀用了一个看上去非常荒诞可笑的折中办法。在币制改革中,规定的国家法定货币还是银子,不过统一为虚金本位地银票,一共行“一钱”、“五钱”、“一两”、“五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一百两”八种面额的银票,原来民间所拥有的金银、铜钱、各种大洋今后不得再在市面上流通,现在百姓手里有地一律到大清通商银行兑换银票,按照一两银子兑换两张“一百两”银票地比例,这样一来“一两”银票地价值和后世人民币1元钱差不多。而那些毫洋、半开、银角子、制钱、铜元、当十大钱等等辅币,也规定全部都换成银票。好在之前通商银行已经吸纳不少民间存款,百姓手里有不少通商银行的银票,所以通商银行行新地银票,百姓虽觉得怪异倒也能够接受。当然以前出去的那些银票还是按1比200的面</p>

的。</p>

有了新的币制,国内就可以形成单一货币的流通市场,不用像以前,这个省用毫洋,那个省用半开、银角子。统一的货币对商业展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将国内市场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而国家掌握了货币的行权,对于国家经济的调节能力也就更强了。</p>

礼亲王府的书斋内。</p>

“五叔,你可是咱大清的铁帽子,祖宗钦定的议政王,那郑观应一介商贩出身、容闳老子更是连咱大清字都认不全的主,皇帝要提拔这两个奴才,你怎么一句话也没啊。”</p>

旁边世铎眯着眼没有理会他,好似没听见一般,还是他身侧的荣禄道:“贝勒爷,这就是王爷的深意了。明知道这两个人有问题,但朝廷里除了那几个穷酸蹦出来两句,你还看见有谁反对吗?”载漪一脸不明白地看着荣禄。</p>

荣禄微微笑着道:“您应该到吏部去看看,现在六爷的人在做什么,你就明白了。”</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