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大清帝国> 第二百四十五章 工业改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四十五章 工业改革(1 / 2)

 起历史上恶名昭着、举步维艰的官办企业,由于经营列强的打压减少,以及限制了历史上那种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的展方式,光绪十二年,工部名下的十几家官办企业都技术过硬、展良好,逐渐形成了规模。像马尾船厂已经具备了建造八千吨以上货船的能力,江南制造局生产的少量车床、磨床、刨床、钻床、铣床精度几乎不逊于美国、德国进口的机床,东北联合重工(原吉林机器局扩建而来)也仿造出了第一台煤气内燃机,虽然离真正意义上柴油动力的内燃机还有一定距离,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主要是中国的工业门类太少),但总算是跨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门槛。除此之外,后来在军工方面与江南制造、北洋重工鼎足而立,成为世界十大军火集团的汉治萍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建立起来。</p>

……根据这一时期的资料记载,光绪十二年,因为开平、大同、辽阳、两淮、萍乡等几个大型煤矿逐渐采用了现代化开采方式,使得全国煤炭产量达到八百三十万吨,过了同一时期的意大利和日本,排在世界第六位;而钢铁产量,由于马鞍山、鞍山两大钢铁厂的建成,以及汉阳、邯、唐山等钢厂的数座高炉相继投入生产,清朝的钢产量从一穷二白一下飙升到年产生铁三万六千多吨,产钢两千多吨,而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因为产业倾斜化政策的实施和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地交替进行,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而在电力方面,清朝政府在美国帮助下分别在北京和广州建立了两座型火电站,共装有12台直流电1800马力(约1340瓦),此外,清政府还把眼光投向了水电领域,并请来了设计出世界第二座水电站美国威斯康星州福克斯河水电站的工程师费劳里,计划在海河上游修建一座水力电站。只不过因为当时的直流电机成本昂贵、常常出现事故。并且无法进行太长距离输送的原因,这个水电站迟迟没能破土修建,直到19世纪90代初,交流电研究得到长足进步。较为经济、可靠的三相异步电动机被明出来,海河水电站才得以建成。</p>

在其他重工业领域,因为战争的影响和国际形势的险峻,军火的生产吞噬了大量地资源。因为在中英缅甸战争后期。清政府意识到了杂乱的武器系统对后勤补给的压力,因而对各机器局实行了统一标准的改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量地扩大,但依旧成绩斐然。整个光绪十二年。共生产仿德七一式步枪六万余支,加特林机关枪上千架,江宁十一式迫击炮七百余门。此外各机器局还零星仿造出上百门57毫米格鲁森过山炮。75米克虏伯行营炮和120米阿姆斯特朗青铜重炮。以及数以亿计的各式炸药、枪弹、炮弹。</p>

——《清史略稿概述》83年</p>

方怀记得曾经后世曾经有人把人类历史上,国家实力的具体体现分为三个阶段。在奴隶时代和封建时代,国家实力的象征是人口,而到了近代,工业实力成了国家实力地代表,一直到现代,才变成科技和教育水平的比拼。</p>

现在的中国,或者大清王朝正处于第二个时期最激烈的时候。煤、铁、钢材地产量在这一时期,几乎可以准确定位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实力的排名。别看越南、缅甸战争,中国把英、法弄得灰头土脸,但方怀心里明白迎得有多么侥幸。一来是仗着英法绕了半个地球远道而来,自己以逸待劳的优势;二是法国身边还有德意志这么个生死大敌,英国也得时刻防范着俄国这头北极熊在中亚细亚以及近东地扩张,都无法抽出全部实力来进行战争;三是清政府不论如何,在名义上还是越南和缅甸地宗主国,而英法在两地地利益并不是事关生死的,这使得双方有了妥协地理由。这些都是为什么工业实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尤其是重工业规模还不过是星星之火的中国最终能打赢这两场战争的原因。否则,在不死不休的条件下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就像后世那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一样,以英法数十倍于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只要贯彻一个“拖”字诀,中国必将毫无选择的败下阵来。</p>

在方怀长远的战略规划里,未来的形势是严峻的,不身边拼命展的日本和虎视眈眈的俄国,就要赶上已经遥遥领先的英、法、德、美,未来那两次改变世界命运的大战势必是要抓住的。然而就像参加一场豪赌,要想从中收获丰厚的回报,势必要有雄厚的赌本。方怀现在就如同拥有高的赌技,却没有足够的筹码一样,空自叹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

好在他还只有十七岁,如果历史没变的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还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他还有大把机会去筹集赌本。而这些赌本中,国家的工业实力无疑是重中之重,到枪炮弹药的供应、军衣粮食等物资的补给,大到飞机、军舰的补充,军队从南到北、由东到西快的调遣布置都需要庞大的工业实力作后盾。</p>

对于这一,这个时代大多数人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个时期规模较大的普法、普奥、克里米亚战争,往往都是由一两场战役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军队素质的高下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然而纵观两次世界大战,工业实力对战争的影响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不是国内密布的铁路交通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怎么能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同时支持起对东西两线地压迫作战,往往是一个师在香槟的赛纳河畔刚刚完成一场防御战役。三天以后又出现在乌克兰的黑土地上,包围了俄国近卫军团的一个师;而士兵素质向来以怕死着称的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却能击垮公认士兵素质一流,且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日本,靠的就是他那庞大的工业实力,珍珠岛一战,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但不出一年,美太平洋舰队实力即恢复了旧观,甚至越了从前;珊瑚海海战。日本损失了“凤翔”号轻型航母,“翔鹤”号航母重伤,美国损失了“列克星敦”号航母,“约克城”号航母重伤。双方损失的飞机也接.</p>

地军报上却写着“我们取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而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认为。只要能够以2:因为美国地造船能力是日本的四倍以上。而另一个事实也应证这一观,珊瑚海海战结束后,同样是重伤失去作战能力的两艘航母。“翔鹤”号因为日本本土可以为大型航母提供修复的船台太少,结果未能参加随后地中途岛战役,而约克城号几乎在美国东海岸的任何大型船厂里进行修复。结果回到港口仅用了七十二时就完成了基本修复。并最终成为美军在中途岛战役的一支奇兵。让日本海军遭遇了“350以来第一次决定性的败仗”。</p>

由此可以体现工业实力在一场大规模战争中起到地决定性作用,没有哪个国家能在那样的世界大战中一直保持不败。即使两个星期灭亡波兰,三个月打败法国的德意志第三帝国也做不到,最终大家还得比拼谁造地飞机、坦克多,谁建造军舰、潜艇地度快。</p>

对于起步阶段如何展一个国家地重工业,方怀曾结合各个国家的经验以及后世地一些研究做过深入的思考。这里面不乏快而成功的例子,比如像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方怀从中总结出了三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其一,是企业规模,十个零散分布的工厂,不如一个同等规模的集团,只有大规模的集团才具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大规模的工业集团往往成为一个行业技术、制度的标杆,带动整个行业的展,而比起零星建设,集中建设的大规模工业集团更加能够提高人才利用的效率,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内耗和重复建设形成的浪费。大规模的工业集团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集中体现,就像曾经有人过,只要中国能打造成一个西门子、一个克虏伯,就实现了现代化。这话固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出了一个道理。</p>

而第二条重要的经验是国家政策。大型工业集团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都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展而来,除了资金、人才、技术的积累,海量的订单也是其扩大规模的原动力。这就离不开两大政策,一个是地区倾斜化政策,另一个是产业倾斜化政策;地区倾斜化政策很好理解,只需想一下后世邓爷爷在南海画下的那个圈,便可知一二,那就是典型的地区倾斜化政策,企业要展就需要圈地扩大规模,需要便利的公路、铁路交通条件,需要税收、人才录用等政策上的扶持。而产业倾斜化政策可以这样理解,人力有时而穷,国家也是如此,不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的储备,都是有一个限度,如果把他们平均分配在各个行业上,结果可能是所有行业都平平碌碌,一事无成,尤其像中国这种资金缺乏,教育条件落后,基础条件薄弱,人才储备水平低下的国家,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将资金、人才投入到一些具备展优势、拥有展潜力的行业中去,在短时间内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执行产业倾斜化政策最成功的例子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同样是封闭落后,国内大量黄金被套取流失,资金、人才储备比之当时的中国还远远不如,但日本人明显懂得工业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根据其岛国多优良海湾的情况,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集中力量展造船行业。其国内几乎所有工业地展都是为造船工业服务的,而资金和人才也几乎都投入到了这上面,使得日本的造船工业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从蒙昧状态一下跨越到可以建造世界先进军舰的水平;而之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汽车工业带动的第二次经济飞跃,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电子工业带动的第三次经济飞跃都是日本始终贯彻产业倾斜化政策的结果。</p>

第三条重要的经验是经济体制。这里的经济体制不是指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而是指企业和政府之间地关系。地区倾斜化和产业倾斜化也并非完全没有弊病,以当年的苏联为例,因为十月革命后险恶的国际形势,当时苏联政府把工业展重心放在了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领域,并因此取得了长足地进步。为后来在不利条件下击败强大的德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是产业倾斜化政策的实施,势必使得政府参与到企业地运营中,就其本身而言,实际是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苏联的许多重工业企业在后期由于过分依赖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和领导,丧失了企业地独立性和市场自主性,导致企业运营僵化,企业员工缺乏主动性。产品的研与市场需要背道而驰,这就是由于经济体质造成的。历史已经证明,在政府强力干预下,忽视人才主动性、违背市场规律地国有型企业是难以成功地。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了这一。像日本历史上就是通过把官办企业进行贱卖来解决这个问题地,三菱、三井等名震后世的财团就是这样而来。私有资本地注入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商人逐利的本性也是企业始终跟随市场规律的保证。</p>

对于这三条经验。方怀是十分重视的。好在从一开始。他就秉承着贵精不贵多的标准。工部名下的十几家官办企业走的都是规模化、集团化展的道路,不仅技术和人才在国内屈一指。而且各自都相当具有特,像江南制造生产的产品就以精细着称,而且始终追逐国际先进的技术,而天津机器局就以粗犷、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着称,往往一个产品设计到了他们那里,便会以最简单、经济的面貌呈现出来,以光绪十一年设计的铁轨为例,江南制造局采用的是最好的螺纹钢,并采用德式接技术,其质量几乎和英、美所产的铁轨不相上下,而天津机器局用的则是最便宜的铸钢,采用的是简单的螺帽对接,同等长度,其成本不到江南制造局铁轨的三分之一,而在正常地质气候条件下,其使用寿命几乎相差不了多少。其它的诸如福建船政局专攻造船、东北机器局专攻锅炉蒸汽机等动力的研究、汉治萍专攻军火冶金方面,都各自走出了自</p>

路。</p>

至于地区倾斜化政策和产业倾斜化也好办,方怀计划在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以及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先行建立四个型工业区,对工业区内的企业进行资金和政策的扶持。之所以选择这四个地方,一是因为这四个地区可以是这个时代整个中国最富裕的四个地区,民间具备闲散的资金和经商的风气;二是因为这四个地区交通便利,京津唐、沪宁杭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有有优良的海港,而武汉附近也有长江和其支流便利的水运;三是因为这四个地区接受近代文化最早,教育的风气也最好,全国几乎一大半的人才集中在这些地区。而随着局势的稳定下来,国内势必掀起新一轮建设**,即将实施的全国铁路网计划,全国电报网计划,新军大规模的改编换装,大规模海运船队的建立都为产业倾斜化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以预见,江南制造、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这些重工业企业得到如此海量的订单,其规模必将像吹气球一样迅猛增长。</p>

而如何处理好技术更新和规模拓展之间的关系,维持一种良性的竞争,就需要处理好第三个问题,如何将这些深深打着官僚资本烙印的企业私有化,使他们真正回归到市场规律中来,不再是某个官员升迁的资历。生产地产品也非不计成本,只是滥竽充数。这个问题才真正急需解决却又难以解决的顽症,由于采取了后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办法,这个时期的官办企业并不像历史上那样虚耗无度,天怒人怨,相反在两次对外战争中都挥了重要作用,不过方怀清醒地知道这都是表面现象,或者可以是治标不治本,这样的“公有制”企业本身具有很多弊端。如企业容易受到行政干预,而非市场规律的支配;企业展的持续性不足,容易产生一朝天子一朝臣,展方向混乱的情况;企业员工容易产生积极性不足。靠情面话,人浮于事的情况。站在方怀所处地地位和角度,将这些企业私有化是唯一可行可靠的长远之计。然而这势必要触动一批官僚的利益,尤其是在这些官办企业身上倾注了许多精力的洋务派官员。他们地反弹势必极其剧烈,这绝不是一句“君子不言利”可以压得下去的。</p>

颐和园原为“清漪园”,整体建筑风格大多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第二次鸦片战被烧过重修后,成了两宫皇太后专用的消夏之所。所谓“颐和”就是“颐养冲和”。也就是让慈禧舒舒服服地养老地地方。</p>

方怀原本是用这个园子和安南王阮福时父子换了整个越南的,可惜阮福时父子胆子太,什么也不敢住在皇家庄园内。方怀只好在内城贴着皇宫的附近给他们修建了一座府邸。而越北这几年虽然时有规模的暴乱。但都是一些心怀故国。又不满在新政府中失去地位地前越南官员所为,规模也不过是数十人、上百人在乡村间的抢掠。在刘光第软硬兼施的打压下,现在越来越不成气候,至于阮福时父子,在杨士琦地严密监视下,倒是老实得很。</p>

对于安南两省,方怀其实并不是十分担心,一来这个地方,中国自古对其就有足够地影响力,比之西藏蒙古更有过甚,到明朝初年,这里还是中国地一个省,而安南也创下过连续六任宰相全部是来自中国的汉人,像祖籍福建地陈家就曾连续三朝担任安南的宰相;二来从文化上讲,越人没有自己的文字,用的一直是汉字,北部许多越人和广西、云南境内的百姓根本就是同祖同源,许多人都会汉话,而南部在法国人三十多年的殖民统治下,反抗力量都消磨得差不多了,百姓对故国的认同几乎可以是没有。而且这片土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基本统治制度和国内几乎如出一辙,都是采用的地方宗族制度,刘光第以这里的汉人和地方宗族作为统治基础,从他们中间选拔低级官员,从而牢牢地控制了那片土地。</p>

颐和园是皇家花园和行宫,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域面积占全园的四分之三;,从北宫门进入,到处是路,到处是景,初次进入的人简直不知道该如何行走。</p>

昆明湖水荡漾,烟波浩渺,龙舟泛波,长虹卧浪。万寿山上绿茵丛中,还缀着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山,俯瞰远近,山青水秀,阁耸廊回,金碧辉映,满目皆景,处处入画。</p>

从碧波万顷的湖面转向气势雄浑的万寿山,当年高宗乾隆爷挖湖建园,曾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园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宜于修造主体建筑。前山后山均依中轴线,依山构筑。</p>

他自己曾作诗赞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属昆明。”站在湖边,远处重峦迭翠的西山群峰,近处宝塔耸立的王泉山,仿佛都收人园中,造园者成功地运用了“借景”一法,巧妙地扩展了空间。</p>

或俯瞰苏州街,或漫游谐趣园,或徜徉在长廊,或在画中游,或泛舟昆明湖,或环游南湖岛,或漫步十七孔桥,这些原本都是极惬意的事情,但恭亲王奕此时却没了心情,他琢磨着皇帝突然把自己招来的原因。</p>

别看他现在还挂着领军机大臣和总理大臣的名号,实际上早就处于半荣养的状态,皇帝这两年大多时候都在南书房办公,军机处不过是个空架子,而各国交涉事务。都是内廷电报直接与驻各国公使联系,京中的交涉也大多交给唐绍仪地理藩院出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早就成了冷衙门。所以平时,奕大多留在府里,逗逗鸟,听听曲,伺侯伺侯花草,有时甚至连早朝也懒得上了。对于光绪事事过问,大事事一把抓的作风。他是极为不屑的。现在除了一些大事,他是由着光绪去折腾,他倒要看看自己没能整治的这个天下能被老七的这个好儿子折腾出什么巧来。而方怀倒也知趣,也由着奕自便。彼此都形成了默契,因而两人几天见不上一面是常有的事情。</p>

今天不仅特旨宣召他前来,还不是在宫里,既便在这颐和园。也不是会见大臣的仁寿殿,却是现今后宫正主慈安的居亭乐</p>

前面两个系着红带子身穿黄马褂的一等侍卫心领着路,时不时弯腰回头陪着笑脸:“王爷,您慢走。多留心脚下!”而一路上那些原本挺胸凸肚、拽得跟那二五八万似地太监,见了奕也连忙弯腰打千,倒退着离开。这位王爷可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得罪的主。</p>

虽然年过五旬。奕的身体却依旧健硕得很。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这山上山下一溜跑下来,依旧是脸不红、气不喘,事实上道光朝之前的清皇室都是极其注重骑射功夫地。</p>

奕一边走一边转着心思,就见长长的回廊尽头,光绪正靠着护栏撒着鱼食,身后一排身穿御林军黑底蓝褂军服的带刀侍卫,为两人分别是八卦掌和太极拳的两大传人董恩平、杨承宏,董恩平之父尹福乃董海川之徒,因感念董海川授艺之恩,遂将长子改姓董,后来董恩平又拜在薰海川另一个徒弟程廷华门下,身兼伊派冷掌技击和程派八卦掌,而杨承宏乃杨露禅次子杨班侯之子,杨承宏同样身兼两家之长,不过这又是另一个法,当年杨班侯传杨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地杨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是:重神静,长柔化,马弓步时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适中,动作紧凑柔和,神志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吴鉴泉饮水思源,又将吴式太极拳传给杨承宏。因而两人的功夫可以不在祖辈董海川和杨露禅之下。</p>

当年,董海川流落京师,为了躲避命案,进入端王府当差。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薰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薰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现在别看外表气定神闲,实际眼光交错之间都比着劲呢。</p>

看到奕走过来,一个戴着珊瑚起花子,穿着总管太监服色,中等身材,面貌清秀的太监连忙一脸笑容地迎了上去。这宫里能年纪轻轻就坐到总管太监这一级地,除了德子也别无他人了。“王爷,您可来了,你看着太阳跟秋老虎似的,我们这些做奴才的生怕把万岁爷给烤坏了,可皇上是王爷您来,怎么也要出迎两步,这不,都在这里站了老半天了。”</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