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大清帝国> 第二百五十一章 莘莘学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五十一章 莘莘学子(1 / 2)

 经过几十天的海上颠簸,方怀所乘坐的船队终于看到了德国的海岸线。这一路上,他们可以过得胆战心惊,在印度、在阿曼、在吉布提、在苏伊士、在马耳他、在直布罗陀、在英吉利海峡,到处都驻扎着悬挂着“米”字军旗的大不列颠舰队,初生牛犊的中国海军官兵们又一次切身体会到世界排名第一的海军是怎样的实力。</p>

英国人所提出的“两极原则”(即英国海军必须具备同时击败世界排名第二、第三海军的实力)绝不是而已。虽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展度落后于美国、德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强国,但日不落帝国称霸这个世界三百多年,通过殖民掠夺、产品倾销等方式累计起来的财富数不胜数,这些财富甚至一直福泽绵延到二战时期。在德国启动“海狮计划”大肆轰炸英国本土的时候,英国几乎没有几家工厂能正常工作,大量的粮食、军火、药品需要从外国进口,英国所做的就是打开国库,把里面成箱成箱的黄金送到外国,而这些进口的货物又有一多半葬身在德国潜艇的狼吻之下。但就算是这样,也没能搬空英国人的国库。战后,英镑依然是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由此可见,约翰牛们是多么的财大气粗。</p>

而在这个时代,英国与正处于极上升期的俄国之间的对抗无疑是世界地主旋律。在这种情况下。让德国与俄国相互妥协,签订边境安全保障条约,无疑是让德国从政治上站到了英国的对立面。虽然威廉二世已经逐渐控制了这个国家,但俾斯麦对德国的影响依然巨大,在他没有下台之前,他所坚持的将英国排除在欧洲政治之外,坚持以德国领导欧洲的外交政策不会改变,得简单,就是德国先要确立在欧洲除英国以外的霸权地位,再通过整个欧洲的实力与英国争霸天下。</p>

这样的外交政策具体实施起来。就是避开英国在海军上的优势,在对世界殖民地的争夺上与英国妥协,而利用德国世界第一地6军,集中力量确立德国在欧洲大6绝对的优势。再通过这个优势来影响、钳制欧洲其他强国,像听话的,如意大利、奥匈帝国,就签订盟约;像不听话的,如法国。===就彻底孤立它,到最后打败它。</p>

这个计划实行起来,也许需要相当漫长地时间,这个时间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如果德国人真的按照俾斯麦的计划执行下去,几十年后,除非英国再幸运地赢得一次特拉法加大海战式的胜利,否则恐怕难免交出世界霸主的宝座。</p>

但如果世界局势照这样展,对中国来无疑是相当不利地事情,只有利用列强之间的激烈矛盾。中国才能从中渔利。从夹缝中展起来。而且,德国与英国妥协。将眼光局限在欧洲,势必导致让中国失去头上的保护伞。从而直面英国殖民主义的巨大压力,这样地结果将导致中国的展举步维艰。</p>

而这个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名以上的统治者威廉二世虽然拥有巨大的野心,但还生活在俾斯麦的庞大阴影之下,而且,自幼受母亲维多利亚长公主的熏陶的他,一直有这日不落帝国强大不可战胜地映像,即便是即位以后,他也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示,对德国站到英国对立面地结果不敢想象。</p>

在这种情况下,此次德国之行的结果如何,实在让人担</p>

定远、镇远、南琛、南瑞四艘钢铁巨脚成一次队列缓缓而行,前方已经可以看到德国威廉港地引航灯塔,在北海清晨的雾霭中一闪一闪,为舰队指引着方向。</p>

“镇远”号地舰桥上,一群穿着新式洋装,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青年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他们是这一期公费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在他们前方,在繁荣富强的欧洲大6,那里有数不清的新鲜事物±界尖的科学技术,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学会它们、掌握它们,把它们带回中国,让中国也像这些欧洲国家一样,繁荣昌盛起来。这样光荣的事业眼看着就要开始了,怎么不让他们感到兴奋。</p>

已经年过花甲的容闳站在年轻的留学生中出奇的醒目,此时的他的心情波荡起伏。</p>

他还记得同治十二年,当时担任“幼童出洋肄业局”副委员、留学事务所副监督的他第一次组织幼童出国留学时,是如何的艰难。\*当初那些学生的家长认为外国是生番野蛮人居住的地方,更有人散播谣言“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因此根本没有人报名。是他挨家挨户去劝,以自己留学美国的亲身经历服乡亲,并找来一些正与洋人共事的亲友,或与洋人有接触的买办,回乡动员自家亲人出洋留学,好不容易才凑足了第一批三十余人赴美留学。</p>

十年下来,原来的留**童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一个个考上了美国最好的大学,其中22人进入耶鲁,7名进入麻省理工,人进入瑞萨莱尔理工学院,3人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1人进入哈佛大学。然而就在他们还差1年将要完成训之际,却因留美学生监督吴嘉善的一封奏疏而被悉数召回国。</p>

吴嘉善对朝廷:“留学生在美国,专门好学美国人的嬉戏游乐之事,读书的时候少,玩的时候多;还学美国人的样子,加入各种秘密会社,有的属于宗教性质,有的属于政治性质,总之全都属于不正当行为;因此。留学生们再也不尊重老师,对于新监督地训令,全当耳旁风……这样的学生,再在美国久居下去,必将失去他们全部的爱国之心,纵然有朝一日学成回国,不但无益于国家,且将有害于社会;所以,为了国家利益,应当立刻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全部留美学生,能早一日施行,即国家早获一日之福。”</p>

对这样的污蔑言论,容闳愤慨到了极。这些旧官僚久处压力之下,毕生所见所闻,没一自由的精神,没一丝活泼的思想。相反,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们。受到新教育的熏陶,终日呼吸自由空气,以往所受到的重压,一旦排空而去。言论思想当然与旧式教育格格不入,因此,他们爱好种种健身运动,跳啊,跑啊,走路没那么多规矩啦,看在他们眼中就成了十恶不赦之罪。</p>

而他们“读书的时候少。玩地时候多”更是荒天下之大谬。*****那些孩子冲龄之年就跟着他到外国求学,所受之苦非是常人能够想象。还记得那个带着大大眼镜的潘铭钟,15岁就进入大学。被美国报纸称为“天才少年”,却因过度刻苦,在入校一年后病逝。去年,容闳借着出访美国的机会,再去看了他一次,在哈特福德的草丛中,那地墓碑已经开裂……那十年间,前后三批120名学子出国留学,回到国内的仅仅只有94人。</p>

对比今天,容闳只觉得一切恍然若梦。自当今圣上亲政以来,每年都要选出一大批优秀学子赴欧美留学,虽然因大清与列强的关系,这些学子主要分布在德、美两国,但或许是抱着通过留学生来影响中国政治的目的,英国、法国也没有禁止中国留学生留学,因而,光在欧洲,就读于各所学校地中国留学生就达数万人,这些学子除了朝廷公派的留学生外,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费出国留学的学子。</p>

随着中法战争以来,《大清日报》连篇累牍的介绍国外风物,以及朝廷兴办近代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和中法中英两次战争带来地影响,国内风气日益开放,中国人也第一次睁眼看清世界,国家贫穷、落后的现状深深刺痛了一批有志青年,在《大清日报》和青儒会的引导下,他们中很多人意识到,是科学技术的落后,导致了国家频频挨打、遭受欺凌。</p>

于是,他们奋读书,力争考取朝廷公费出国留学的名额。然而,两次对外战争使得清廷欠下了一大笔债务,财政情况极其紧张,即便是方怀全力支持教育,能拿出的公费留学名额也无法全部满足学子的需要。</p>

但现实并不能阻止这些心怀梦想地青年学子,他们倾尽家财买上最便宜地船票,宿在狭窄阴暗潮湿的货仓里,像畜生一样佝偻着身躯,往往几个月不能伸展一下手脚,有地人甚至就此落下了残疾。而他们漂洋过海来到国外后,为了支持生计和支付学费,在读书之余还要干各种繁重的体力活,他们有地在餐馆里洗盘子,每天洗到双手红肿,有的在码头扛大包,每天扛到腰骨都直不起来,背后全是一条一条深深的红印子,有的……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考取了那些世界上最好的大学。*\</p>

容闳乘坐的镇远舰抵达威廉港外海时,已经可以看见港口的防波堤上站满了人。等近到可以分辨的距离时,舰上的人才惊奇地现。桥上全部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留着大辫子的中国学生!就连防波堤两边的岸上,也都是这些学生!</p>

来自德国各地的记者这时惊奇地现,这些在平日里被他们习惯性忽视的黄种人学生,似乎都挤在这里。高举着各式各样的横幅,向着来自他们祖国地舰队欢呼!他们身上都穿着熨烫整齐的校服,有慕尼黑工大的、有弗赖堡大学的、有柏林洪堡大学的、有康茨坦茨大学、有海德堡大学的、有德累斯顿大学的……几乎全部都是德国最著名的学府,这些即便是德国学生也非轻易能够考上的大学,却有成群成群的中国留学生,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后来,一些别有用心的报纸专门调查了这些中国留学生地入学途径和在校学习成绩。希望可以找出他们认为的“幕后”交易,结果现这些中国留学生不管是入学成绩还是平时的考试成绩都远远高出德国本土的学生,这令他们大为惊叹之余,也无话可。</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