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异时空—中华再起> 第四章(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三)(1 / 2)

 官文能抵挡住左宗棠不光钱鼎铭不相信实际上李鸿章也是有些怀疑。可事实上不管他们相不相信官文确是将左宗棠的十万大军挡在了太原城外。

阴雨绵绵寒风裹胁着冰冷的雨点朝每一个角落扑去。

多日雨水让小店堡西边的汾水在接纳了东边涧河河水后不再平静携带了大量泥沙泛黄的河水咆哮着南下河水拍打着两岸出隆隆雷鸣般巨响。

披着蓑衣的左宗棠如同一具塑像站在河边望着北方乌沉沉的天际仿佛能透过雨幕望见遥远的城垣。

“司令员外面雨凉还是到屋里先避避吧!”

这已经不知是警卫员第几次催促左宗棠暂时先避避雨了可是以前警卫员说的话左宗棠当了耳旁风这次也不例外。

战斗不顺原本以为有战斗力的清军在襄樊战役被歼之后北方不再会有什么有组织的抵抗第三集团军进入山西开始也是极为顺利可靠近太原府后部队前进阻力骤然增大。

太原府周围冒出无数团练这些团练武器装备不算很好但都是地头蛇熟悉地形神出鬼没凶狠狡猾这个山头打两枪那个山头放一炮虽说每次都无法给第三集团军造成多大伤亡可积少成多也不是左宗棠可以承受的。

消灭他们吗?他们不跟你正面交手大军沿途过去看看都是老百姓可要是人少了那些老百姓又突然变成练勇给你抽空子打冷枪或者不知从什么地方变魔术一样大刀长矛对着你就招呼过来了。

你总不能看到田间山头站着百姓有杀无赦吧?解放百姓的军队却对被解放者进行屠杀听起来这也太讽刺了。部队若是原地停留对周围村庄进行宣传自然可以将这情况扭转过来。但左宗棠现在想的是尽快拿下太原活捉官文(他已经知道官文进了太原府)自己的部队第一个打进京师埋葬清廷。哪有太多工夫和那些百姓套近乎?

如何分辨百姓和团练这让左宗棠极为挠头。既然不能将那些多如牛毛的团练彻底消灭邱明只能让军队组成几支大兵团人多了一般团练也不敢招惹如有谁胆敢捋老虎胡须大军一个包抄可以将他们迅兜住以雷霆之势彻底消灭捣乱者。

靠人多可以避免与团练的大规模接触可太原府这里不光有团练还有清廷的新军。

清廷的八旗、绿营在与太平军、解放军作战中数量虽然庞大但战斗力却极为低下。

这也不能责怪清廷实际上自唐朝以来历代皇朝传统军事制度追求的都不是军队战斗力而是如何让军队完全听从皇帝旨意(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算是让朝廷吃尽了苦头)不至于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威胁到皇帝宝座同时又能充当维护皇帝统治的工具。

大清军制虽然是在原满洲八旗兵制的基础上展起来的但入关收编了明朝降军将他们改编成绿营后皇帝一在北京定都他也明显继承了宋、明建军精神把军队的稳定作为第一要求以满制汉、以文制武、化整为散、差操兼顾……这些都是以牺牲清军战斗力为代价换来的是军队不至于威胁到皇帝安全。

军队这样展好处自然有这样的军队不会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大清皇朝但害处却是军队不受重视人们耻于当兵吃粮到道光年间清军火器居然还不如两百年前的明军英国人洋枪洋炮过来没有战斗力的军队自然只有落花流水的份了。

洋人纵然可恶他们距离大清还远着呢!无法动摇大清根基。等英国人一退大清那些军队还是以前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太平天国突然冒起这给了暮气沉重的清廷一定警觉。不过太平天国的北伐军让清军在连镇、冯官屯歼灭京师安定下来战事在长江两岸进行紫禁城里的官僚又觉得天下还算太平军队还可使用。

一八六零年(咸丰十年)五月以绿营为主体的清军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再次击败四万清军死伤逃遁;同年十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十万清军一触即溃(抗争的也有蒙八旗在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率领下新河一战三千蒙古精骑人马相依朝英法联军起进攻。结果不言而喻蒙古精骑成了众矢之的“如墙之隤纷纷由马上颠陨。”三千多精骑最后只有七人幸免于难。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再败八旗禁军指挥胜保红顶黄挂骋而督战结果面部中弹当场跌下马来于是清军大溃。)咸丰皇帝在八里桥之战第二天就出狩木兰如不是临近冬天英法士兵难以承受北方的寒冷希望尽快签约英法联军就要攻打北京了。就是如此圆明园也让英法联军放了一把火烧毁。

这两次军事上的严重失败让皇帝和满朝文武大惊失色他们看到清军虽多却臃肿庞杂八旗与绿营在战争中以证明不可再用。南方湘勇虽然有战斗力但它是个人招募属于兵为将有不轨朝廷直接统辖朝廷对这些勇营自然也不会太信任如何建设一支能镇压内部动乱抵御外敌入侵的军队成了摆在皇帝和满朝文武面前最现实问题。

原本朝廷想用湘勇和后来起来的淮勇镇压太平天国以八旗、绿营牵制湘、淮勇营平衡内外力量。为此八旗与绿营要有所改动练军就是这个改动的产物。

可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南方突然又冒出一支解放军湘、淮勇营不是解放军的对手连英法联军也大败亏输能打仗的僧格林沁蒙古骑兵让人家打的不敢作战。练军虽然装备半数火器却因出自绿营先天不足后天又能又有多大作为?不过滥竽充数而已一交手马上被人家打了个稀里哗啦。练军也难当重任。

八旗、绿营、湘、淮勇营、练军均不足依靠而解放军势力却一日强于一日以前纵然不重视军队现在为了身家性命着想也不能不对军队有所变革不然等解放军攻入京师万事休矣。

在战争中满朝文武也看出来英法联军虽然战场不利可他的军制却比自己八旗、绿营要厉害多了所以失利不外乎远道而伐势单力孤不熟悉中国地形、气候深入匪区后粮草弹药补给出现问题。

为了避免祸至临头悔之晚矣。掌握实权的内臣恭亲王认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叛匪起事以来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我大清所能及。”

外臣李鸿章走的还要远他以为“……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有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至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已数百年……鸿章以为中国欲灭匪则莫如学外国之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内外重臣都认为必须改变纵然有些腐儒大夫还在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国家经制之兵垂二百余年不敢轻议纷更惟期实力整顿”、战场之败是因为“用人不明与军制无涉。”可他们这些话已经不是主流了。

脑袋要紧为了保护自己脑袋又鉴于旧式军队已不可依清廷在江南解放军还在与法军打得不可开交时下令各省严汰八旗、绿营、练军十分之二三挑选其中强壮者另立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洋枪洋炮认真编练以成劲旅”。

一八六五年(同治三年)清廷在京师设立“练兵处”练兵处是考察和督练新军的总机关由恭亲王负责。

和旧军(八旗、绿营、湘淮勇营、练军)相比在编练指导思想、编练体制、兵役制度、军官制度、训练制度上新军是完全不同的。

新军编练没有参照中国古代军事制度而是完全学习和仿效西方军队的经验在制度上受俄国影响犹为深远。在军队中大量聘用俄国与英法国人担任教习训练各部(一八六六年后英、法国人大量离开了新编6军)。

新的制度规定清朝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放弃以前采用的募兵制改用征兵制。

新军编组诸兵种合成部队(步队、炮队、马队、长夫——也就是工程队数种合之成一军)学习南方的解放军在朝廷里设置参谋本部(由原来军机处展而成)。军制方面改变了原来的标、协、营、汛完全学习西人(实际上是南方解放军)将常备军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序列编制。说起来这种制度是“依照周制”实际上完全换了汤药。

让清廷有些着急的是军官培养和任用上按照西方制度军官应该从军校产生可清廷现在没有军校新建也来不及了现在还暂时无法摈弃荫袭制只能采用湘淮勇营的以战功选拔制度所以军是新军军官却还是旧人。这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期待以后再调整。

训练中“训以开其智实固其心性;练以精其技艺增其材力。”训要求“励忠义、敬长官、守营规、勤操练、奋果敢”。练在西人帮助下要操练步枪、火炮埋设地雷架桥修垒地图测绘战术配合、诸兵种配合上也极为讲究。

新军操练分两个阶段士兵进入军营后先进行三个月新兵操练学习列队、步法及枪械使用知识三个月后按照步、马、炮、长夫转入专业技术操练和战术操练步兵战术操练以营、连两级为主演练进攻和防御各种西方战法。

自一八六五年开始草创新军到一八六六年一年的时间清廷训练了六个师新军。这时法军战败解放军拒绝了清廷求和乞求开始全力北伐而这些新军虽然刚刚有个规模朝廷也不得不将这些无数银两堆积起来的宝贝投入到战场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