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则是个长相有些对不起观众的文士,就是当初找楚国使团求赞助,被马希范用几个小钱打发走的那位才子桑维翰。桑维翰是洛阳人,其父是河南府客将桑珙,稍长,聪惠过人,擅长词赋。可惜桑维翰身材不高,脸长得不成比例,样子颇丑。他曾照着镜子,叹息说:“难道我堂堂七尺之身,就毁在这一尺长的脸上吗?”</p>
以当时的情况,还真是这样。李唐以来,授官有四条要求:“身言书判”。其中排在第一位的“身”,就是看体貌是否丰伟,长得帅不帅。桑维翰去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一看他的名字,姓桑(丧),感到十分晦气,再一看真人,马上将他的名次打入孙山之后。</p>
因此,尽管桑维翰才华过人,但参考多次,总不得中。有人劝他:算了,不用再去考了。桑维翰却异常坚定,他让人打造一个铁砚台,发下毒誓:“等到把这个铁砚磨穿,我就不考了!”并作《日出扶桑赋》,指出传说中连太阳都是从扶桑巨树那里升起的,有什么理由看不起姓桑的?</p>
同光三年,坚韧不拔的桑维翰终于还是考中了进士。但这个听起来很励志的故事,背后有一个很不励志的真相:他的父亲桑珙去走了齐王张全义的后门,张全义给主持科举的官员打了招呼,桑维翰因此才中的举。张全义很快就死了,刚刚失去靠山的桑维翰,又幸运地遇上了石敬瑭,遇上了一个真正看中他才华,而不在乎其长相的上司。此后,不管石敬瑭调到何处任职,桑维翰都担任他的掌书记,参与决策。</p>
石敬瑭向心腹述说自己的“怪梦”不久,太原收到了那份至少从表面文字看,十分体贴的诏书:当今天子表示充分肯定石敬瑭曾为国家立下的汗马功劳,也非常理解他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辛苦,故批准所请。调石敬瑭出任天平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再加一个荣誉称号“扶天启运中正功臣”!至于河东节度使一职,改由原河阳节度使宋审虔担任;北面马步军都总管一职,由原副总管张敬达接替。石郎你就放心地上路,赶快去郓州享享清福!</p>
在送往洛阳的奏章中,身体一直很差的石敬瑭瞬间精神焕发,急召左右心腹们议事。石敬瑭先说了一段他自己杜撰的谎言:“我这次来太原之前,今天子当面对我说:国家北门就托付给你了,只要你活着都不会派人来替换!言犹在耳,怎么突然就自食其言,下这样的命令?”</p>
然后,石敬瑭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试探部下对自己的支持程度,说道:“我想,可能是去年忻州那几个乱兵闹事引发的猜忌。今年千春节,主上对公主说的那些话,杀心已现!而且,自当今天子登基以来,重用外戚,信任奸邪,沉湎酒色,荒淫无道,不亡何待!当初,少帝出奔,我见人心大去,一时迟疑,没能扶危持颠,使少帝遇害!每想起此事,我便心痛难当,郁结于</p>
胸,都快三年了。而今我本是不想造反的,朝廷却先要害我,我难道还能束手就擒,横死于路上吗?或者我先上表说病重不能上路,如果能放过我,我继续尊其为主,如果他一定要加兵于我,哪就怪不得我了!”</p>
石敬瑭的部下们听闻上司这段半真半假的“脏腑之言”,知道他们都走到了人生最大的十字路口,有的人忐忑,有的人坚定,想法各不相同。当初在忻州劝上石敬瑭诛乱兵以洗嫌疑的幕僚段希尧不怕事大,说道:“不用试探了,直接说不去,朝廷能怎的?”石敬瑭笑笑,真是个直肠子。</p>
节度判官赵莹却提出了明显不是石敬瑭想听到的意见。赵莹原是名将康延孝的手下,可能他对当年康延孝从叛乱到被杀的全过程感受太深,故反对石敬瑭起兵的想法。他认为李从珂要谋害石敬瑭的说法并不能肯定,只要听从诏令,放弃兵权,去郓州养老,让天子放心,多半就没有危险了。如果起兵,仅以河东一隅,如何挡得住天下之兵?那才是必死之道!观察判官薛融的看法与赵莹相同,不过他不敢说得这么直接:“我就是一个书生,不习军旅之事,帮不上忙。”石敬瑭相信他们对自己其实并无恶意,也不怪罪他们。</p>
</p>
石敬瑭手下第一武将刘知远,自然是强硬的主反派:“明公您掌兵多年,深得将士之心。现在又占据了天下形胜之地,手下兵强马壮,如果举兵起事,传檄天下,则帝业可成!有这么好的基础在,岂能仅仅因为朝廷的一纸制书,便自投虎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