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风劈面,砭人肌骨。农历十月下旬,已经是后世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在这河北大地上,气温已经在零度上下游移。尤其是前一夜开始下起小雪,这雪直到午后还没有停息,严寒之下,军士们都将头脸包裹得紧紧的。
环顾四周,一路之上方圆近两百里的区域内几乎没有人迹,偶尔路过的村落,到处是残垣断壁,道旁不时可以看到尸骨累累,在这一片区域,文远领八百亲卫与袁绍数万军马周旋了一个多月,频繁的战乱也使这里的百姓背井离乡,逃亡各处县邑。战争就是这样,即便文远达到了拖住袁绍大军的目的,所受的损失也是极惨重的,所以文远第一步计划就是拔除占领曲周的袁军,光复整个巨鹿郡。
文远正在思考着此次出征的计划,突然有人出言道:“刺史大人,这雪越下越大,您看是不是让将士们好好歇息一天,行军数日,将士们实在累得很。”
文远回头一看,说话的正是常山相孙瑾,此次讨伐袁绍,因为平素交好,巨鹿周边的常山、中山、赵郡皆派兵响应,早就暗中依附巨鹿的常山国相孙瑾更是亲自出马。
只不过孙瑾开始还踌躇满志,希望在文远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不过刚刚行军不到三天,他带来的常山兵和巨鹿兵甚至上党兵就显现出来差距,
严寒之下行军,他麾下的士卒个个苦不堪言行动之间磨磨唧唧,中山、赵郡的士兵也好不到哪去,而文远麾下的巨鹿兵,上党兵行进中则气度沉凝,队列整齐。
不能不说,同为郡兵,文远兵和此时大部分的内地郡兵已经拉开了差距,只有作为各方诸侯心头肉的一小部分精锐可以与之媲美。究其原因,还是文远舍得投入,用数之不尽的钱粮堆砌出来的一支强军。
军队是什么?恐怕在汉末大多数诸侯心目中,都只是一串数字而已,并没有对士兵表现出太多的关心,汉末乱世,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百姓,只要手头有粮,这些雄踞一方的牧守们随时都能拉起一支部队,汉末诸侯相互征伐,动不动就出兵数万甚至十数万人。
在诸侯眼中,军队只是为他们攥取权力的工具,他们只在乎权力有没有到手,有几个肯真正在乎手头工具的命运?给他们一口饭吃,给他们最简陋的铠甲兵器就足够了,反正到处都是流民,阵亡了再招就是。
可以说大多数诸侯都是这么想的,以至于汉末各方诸侯手中除了其中极少数的精锐之外,其余的军士只能算是稍加训练甚至不经训练就发于兵器的农民!这样的兵,打顺风仗时只会想着割首级换功勋,打败仗时就望风逃窜,毫无斗志。这样的军队不是文远想要的,泱泱大汉也伤不起。
汉末百年,大汉人口从最鼎盛时的五千多万人到最后只剩下九百万,黄巾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二十年间,有时一郡太守尚且能纠集数万军队,可是到了后来,由于人口急剧减少,各地的兵力也随之减少,不知不觉间,大汉民族已经大伤元气。
文远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以人为本。士兵的数量可以不需要太多,但是素质必须要过硬的,虽然文远并不能供养所有人,而是依靠辅兵供养正兵,但是至少军中的正兵全部是脱产的职业军人。
优渥的生活,精良的装备,这些职业军人的待遇远超过其他诸侯麾下的部众,他们的战力比其他诸侯麾下的士卒强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