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穿越架空>东莱太史慈> 第七卷第一章谋变(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卷第一章谋变(一)(2 / 2)

管宁正要出声,突然听见一把清越但不失沉稳的男声传了进来:“得好!好一个琅琊诸葛亮!”</p>

管宁和王豹闻言一怔,旋即脸上涌上了狂喜的神色,齐齐转头向厅门口望去。</p>

正在跨进门里的两人中左面正是马钧这不世出的大明家,右边赫然就是青州之主、外人还以为此刻尚在兖州境内、为东郡一触即的危险战事头痛不已的太史慈!</p>

管宁和王豹大踏步地上前,便与拜见太史慈,却被太史慈一把拦住。</p>

马钧在一旁神秘兮兮道:“幼安兄和王将军请收声,主上今此是秘密潜回青州,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事情。就是去见我,也只是冒充来我青州求学的学子才混入到学院的。”</p>

这个马钧始终是个纯纯书生,虽然现在那个大美女步飞烟都为他生了一对双胞胎的儿子了,但他还是一付天真烂漫的脾气,就像现在,那边话便紧张地向四处张望的滑稽神情实在让人笑。</p>

管宁马上就意识到太史慈此举别有深意,看来青州将会有大的变故。王豹虽然并不了解太史慈为何这样做,但心知太史慈一定会为其解释,倒也不心急。</p>

太史慈和众人坐了下来后,还未等管宁话,劈头便问道:“幼安兄应该知道前线的战事吧?”</p>

管宁和太史慈一向是有一一,头皱眉道:“我和王豹今天刚刚接到前线送来的战报,没有想要主上居然也是今天就回来了。”</p>

顿了一顿道:“主上莫怪我多嘴,主上在前线的胜利实则是得不偿失了,虽然通过战争扩大主上的人望十分重要,但却同时引起了其他诸侯的不满,实在是得不偿失,这事情我的好好奉孝,其可为眼前利冒如此风险?对了,主上,郭嘉没有和你一道回来吗?”声调到后来越来越高,显然是对郭嘉不满之极。</p>

不过太史慈却绝不会误以为管宁在嫉妒郭嘉,因为两人在平日里本来就是极要好的朋友,更何况管宁和郭家俱非嫉贤妒能之人。所以管宁现在的不满只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已。</p>

这时太史慈才笑着把郭嘉带着赵云明里出使冀州,暗中打击袁绍的事情了出来。管宁的脸色这才好了起来,太史慈见管宁心平气和下来了,就把郭嘉的那封书信从怀中掏出,递给了管宁,后者莫名其妙的接了过来,和王豹一起看了起来。</p>

太史慈却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个的诸葛亮身上,竭力不让自己的惊喜在脸上表现出来。</p>

真是太意外了!没有想到自己刚刚回到青州,偷偷潜回临淄的稷下学宫,那个见了自己就藏不住任何话的马钧居然告诉自己稷下学宫来了神童。</p>

刚开始太史慈还真是漫不经心,心道:不是孔融那种时了了大未必佳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清谈人物吧?</p>

不过看着马钧兴致勃勃地样子,又听连管宁都对其另眼相待,不由得来了兴趣,随意的一问,谁知道竟然扯出来了诸葛亮这么个惊才绝艳的人物。把正在因为赶路而口渴不已正在喝水得太史慈弄得差喷了出来。</p>

这可是诸葛亮啊!</p>

太史慈的虎目中现在带着崇拜的神色看向诸葛亮。</p>

虽然现在的诸葛亮只不过是个刚懂人事的破孩儿,但后世对其神话的作用还是在太史慈身上表现得非常的明显。</p>

尽管太史慈一个劲儿地告诉自己诸葛亮没有那么厉害,也就是搞内政一等一,治军严厉而已。但嘴巴还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给出卖了,对着诸葛亮道:“你就是诸葛亮吧,我太史慈久闻大名……”</p>

太史慈到这里马上觉得不对了,一下子把后面的“今日一见,三生有幸,弟对你在新野城新官上任三把火草船借箭借东风借荆州借完了就不还气死了周瑜还给人家做法事的本领佩服的令母亲河决了口”等一连串胡言乱语吞了下去,险些没有咬了自己的舌头。</p>

诸葛亮却被太史慈的古怪表情弄得莫名其妙,心道:我一个孩子怎么就让这位青州战神久仰大名了呢?真是想不明白。</p>

太史慈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自己的激动压了下去,接着微笑道:“太史慈久闻大名,嘿,久闻令尊和令叔的大名。”</p>

诸葛亮这才“释然”:原来如此。</p>

太史慈把诸葛亮叫到身边,用令天下人见之为之颤栗的白皙右手轻抚着诸葛亮的头,心中涌起奇异的滋味,柔声道:“我进屋的时候你所讲的一番道理很有意思,简单的来,军事就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政治目的的军事是一场失败的军事’。”</p>

</p>

这句话当然不是太史慈总结出来的,身为后世的特种军人,太史慈读过不少的军事理论著作,其中自我感觉对自己影响颇大的就是《德军参谋部》这本书,那里面详细地分析了战争与政治的复杂关系,道尽了战争的本质。和管宁阐述的新五德终始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管宁不可能得那么详细和系统罢了。</p>

这句话一出来,诸葛亮那双原本就充满智慧的眼睛立时闪亮起来,显然明白了这其中的含义。</p>

太史慈却在心中叹息,在历史上的诸葛亮之所以每每北伐失败,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司马懿的阻挡,而是在于蜀国那薄弱的经济基础根本就不足以支持诸葛亮长时间的对外作战。即便是诸葛亮可以杀死司马懿又如何?蜀国哪还有实力把战争再打下去?</p>

诸葛亮的北伐无非是做出了一种进攻姿态,用这种方式进行苟延残喘的防御而已,就是那个蜀汉的后主刘禅也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并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甚至生过在战事吃紧的时候紧急调诸葛亮会成都的事情。</p>

“家里没粮话慌”啊!</p>

不过现在的诸葛亮就绝不会遇到这种事情了。</p>

太史慈已经下定决心要好好地培养诸葛亮,要把他培养成管宁和郭嘉的接班人。不过既然诸葛亮这子的接受力这么强,而且现在基本等同于一张白纸,若是自己不给他灌输可在这时代用上的新思想岂非可惜?</p>

想到这里太史慈微笑道:“不过,你那句‘战争的前提条件是能让我们越打越强’‘要为我们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才可以’,得还真不错!孔孟之道的确不言利,但那种利是匹夫斤斤计较的蝇头利罢了。孔子在鲁国当官时,每天为如何展商业愁,他哪一日不在言利?孟子在《许行》中社会的职业种类越多,这个社会越安定繁荣,这难道不是在言利吗?”</p>

诸葛亮被太史慈的这番话得连连头,显然是到他的内心中了,就连在一旁原本对诸葛亮的法持不同意见的诸葛瑾也心中佩服,可不就是如此吗?</p>

“好一个郭嘉郭奉孝!”蓦地,管宁拍案叫道。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p>

太史慈看向管宁时,后者正兴奋地叫道:“奉孝好锐利的心智,竟然想出了这种办法,化腐朽为神奇,竟然建议在青州蓄意的制造我们可以随时镇压的内乱,让我们借着杀一儆百的机会达到我们实现酝酿已久的改革的目的。!”</p>

太史慈知道郭嘉的这个主意已经彻底地打动了管宁,看了一眼同样兴奋莫名王豹何止到现在还不知道所以然的马钧,微微笑道:“所以我们才要好好的谋划一番,否则怎对得起奉孝呢!”</p>

听着太史慈轻松的语气,看着他那故作无奈一付被郭嘉逼得万不得已的模样,众人笑了起来。</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