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几日,李不伟再次赶到实验室的木工车间之时,郑永江早已将四十多台摆钟准备齐全,又都刷上了油漆。此时摆钟又进行了一番改进,原来的摆钟动力轴是由一个重锤的自然下坠来驱动的,此时范东来又在这重锤上加装了一个动滑轮。如此一来,重锤的下降速度就慢了一倍,因此升一次重锤便可获得两倍时间的驱动力,但由于驱动力也小了一倍,重锤的重量自然也要增加。李不伟看着眼前这个改进有些,他不明白范东来此举意义何在。若是为了获得更长久的驱动力,大可将摆钟里面的传动比改变一下,又为何要外加一个滑轮呢?难道是为了重锤拆卸方便么?但此时李不伟也想不了那么多了,当下命人将摆钟全部搬到了杨千行指定的地点,就准备开始送礼了。
接下来的几日,李不伟与杨千行二人逐一拜见了朝中诸位要员。自从开始在辩理院中讲课以来,李不伟一直没有太多时间去拜见各部的要员,但由于他每日忙于教学一事早已众所周知,因此也无人为此介怀,甚至还有人对此深表理解,只是如今李不伟突然登门造访,却反而让一些人有些意外了。但当李不伟拿出自己的‘厚礼’时,这些人又不禁为之震惊。早在几个月之前,李不伟与范东来所造的第一台摆钟高达一米,而且外表看起来甚是笨重,朝中众臣也有不少人是见过的。但李不伟这次带来的摆钟却是全木制,只有四十多厘米高,而且又极为轻巧,还将指钟也进行了改进,时针与分针由两个同心轴驱动,显然又美观了不少,更何况这台摆钟定时的功能,因此凡是得到此钟的人无不惊喜连连。待杨千行说出来意之后,这些人中有的甚是诧异,但也没有当场表示反对;有的则是向杨千行问东问西不住询问,显然对此事尚有疑虑,却又极感兴趣;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同意先行考虑,日后再定夺;但也有不少人被杨千行说得心动,又听杨千行对这种摆钟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加上自行车的例子进行说明,当场就下了决定。
几日跑下来,只剩下最后一个摆钟没有送出去了,杨千行看着这最后一个摆钟笑道:“李大人,这最后一个摆钟还要不要在下陪同前往了?”李不伟也笑道:“千行兄还是同去吧,免得史丞相误会我亏待了你,还以为你有所不满自个跑掉了呢。”话虽如此,李不伟却明白杨千行与史弥远一定是时刻有所联系,只是他故作糊涂,也不加以点破。再说了,根据这几日的情形来看,凡是当场就答应入伙的人,都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史党’,李不伟更加肯定此事必是史弥远的主意了。
史弥远看着眼前这台颇为精致的摆钟,笑道:“贤侄此次前来的原因,千行已告诉过老夫了,如今皇家实验室既然遇到困难,我当然是义不容辞了。况且这又是整个大宋朝的事,贤侄如此担心原是有些多余了。老夫近日从千行那里得到了一些消息,知道实验室目前的计划与困境,也正准备上奏皇上想法解决此事。不过既然贤侄与千行已有了更好的想法,便按此进行吧。”自从李不伟与史冀的比试之后,史弥远对李不伟的态度大为改善,至少到现在为止,他对于李不伟的计划都一直是支持的态度。李不伟对此虽觉奇怪,却也想不出更多的理由来解释,况且史弥远对自己的支持也不是一件坏事,因此李不伟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
接下来所发生事情的也不出意料,众臣对朝庭扩建摆钟厂一事均表赞同,虽然也有近一半的人没有参与入股,但至少没有反对向实验室再次投入资金。从这天起,摆钟厂成为大宋朝第一家工业化生产工厂。此时谁都没有想到,这家工厂在以后的几年中,通过与西南亚诸国的远洋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的商业贸易,从而使得更多新奇的商品经由各大码头源源不绝地流入西方诸国,而换回来的大量硬质通货却又缓解了会子危机,使得宋朝频临崩溃的经济迅速恢复,而李不伟后来也是感叹史弥远的谋略,竟然先于自己认识到了工业化商品的重要性。
既然有了钱,李不伟顿时觉得底气足了许多,心里又在盘算着如何花钱的事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