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南宋之工业革命> 2.54 战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54 战船(1 / 2)

 从兰溪回到临安之后,李不伟对于钢铁材料的供应问题已不太担忧。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兰溪产出的铁、铜等金属矿,以及煤、水泥等生产原料完全可以满足临安的工厂之用。毕竟现在还不是整个大宋的大规模建设,近80%的工厂分布又都分布在临安附近。如果用于兵器与机械设备的制造,铜铁的供应暂时不是问题,更何况还有其它地方的生铁锭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临安。

不过,除了兵器与工具的改进之外,朝庭还特意下了一道旨意:临安附近、以及江南的城市及洲府,由各地方官府收回那些已损坏的农具,过一年之后再将新的农具发还给百姓。对于朝庭来说,此举看起来多少有些不花算,但李不伟却知道这正好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了明年的大面积水稻种植而准备合适的农具,二是回收了几千吨铁材。宋时的铁器并不便宜,百姓几乎没有闲置不用的农具。对于那些已破损的铁锹、锄头等,也会交由铁匠加铁重新锻打,因为重新打造所付的工钱,要比买一把相同的农具少上许多花费。

李不伟终于放下心来,因为只要解决了生产原料的供应问题,剩下的就是如何大干了。按计划,接下来的任务是解决舰船的动力与武器问题。

理宗拿起李不伟的奏折看了一眼,微露惊讶之色,心想今日这封奏折的字迹怎么与前几次不太一样?然而他不动声色,又继续看了下去。这封奏折写得极为详细,虽然李不伟已当着众臣的面将奏折的内容讲了出来,但理宗仍是又详细地看了一遍,这才抬起头来,问道:“李卿所提的建议,众卿有何看法?”

李不伟的奏折正是关于如何扩大几家船厂的规模、如何为船只加装蒸汽机作为动力、以及如何提高远洋航行能力等种种方案。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提到了如何在船上加装火炮。李不伟早就有了改造船只的想法,但在他的原计划中,应是首先改进远洋船队。不过这几日李不伟又改变了初衷,准备将战船与商船一同改造了。因为他知道再过两年,原红袄军首领李全便从山东发兵,在长江北岸集结战船攻打南宋。这一战自然是李全落败了,但南宋朝庭也损失甚多。如果此时不加紧改进战船,仅凭步兵的武器恐怕无法有效阻挡。当然,李不伟知道的历史自然是没错,但他却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又与以往大为不同,自己的到来已将原历史改得面目全非。

此时,众臣对于李不伟已不像刚开始那般有所陈见。李不伟主管的临安大学与实验室不断有好消息传来,而且众人在摆钟厂与自行车厂也有股份,再说李不伟的建议并未触动众人的根本利益,因此稍做议论,几位朝臣便有了结果。

宣缯道:“皇上,李大人所言甚是。虽然步兵有了火炮与机关弩,但我朝与金国之间隔着长江,江北的大宋领土又与金国隔黄河而望。既然两国边境以河为界,如果水军不加以改进,恐怕作战时不能得心应手。”宋朝时,黄河从江苏与山东附近入海,金国此时占据河南一带,因此南有长江与宋相隔,北有黄河与蒙古相隔,东边却是南宋与蒙古两家共有的势力范围,因此要攻金,水师的组建自然不可轻视。

其实这一年以来,朝中众臣的想法已有了大的变化。去年春天火炮刚造出来之时,众武将均想着凭此利器便可收复河南一带,进而将金国彻底赶回其老家。然而原北宋的大片领土已被蒙古占了一大半,再加上新的武器层出不穷,因此众臣已不满足于打败金国了,而是要彻底收复整个江北,甚至包括宋朝从未收复的燕云十六州。当然,此事大家心知肚明,却从未在朝会上正式商议过。因为目前的兵器数量虽然足以取得小规模战争的胜利,但要在江北全面开战,即使胜了,恐怕也会损失惨重。

赵善湘站了出来,道:“皇上,大宋与金国、蒙古水路相通,而且从临安便可乘船直达金国都城汴京。倘若日后开战,李大人所说的战船改造势在必行。”赵善湘此人四十岁左右,现任大宋沿江制置使,主管长江沿线的水线防御,也可以说是整个南宋的第一道防御屏障了,他说出来的话,众人自然要好好考虑一下的。

理宗道:“既然众卿都认为此举可行,朕自然也会准奏。不过丞相却另有提议,众卿不妨听听丞相的意思。”众人听得史弥远另有见解,一时都转头看向史弥远,看他如何说法。

从兰溪回来的第二天,李不伟便与史弥远见了面,将兰溪的整个情况大概说了一下,又谈及了船只的改造一事。其实关于战船的改造,李不伟大可不必与史弥远商议,只是他觉得船只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作战,更多的是为了商业贸易。而史弥远身为丞相,掌管着大宋的经济发展大权,自然要先听听他的意见了。

史弥远站了出来道:“皇上,臣以为大型船只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作战,更主要的是用于远洋贸易。我朝虽然富庶一方,但百姓这几年的生活仍是极为贫苦,比起十多年前大大不如。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蒙古与金国交战,致使原来居住在江北的大宋百姓纷纷逃往江南。这些百姓大部分居住于淮南西路与京西南路一代,而这些地方又多为大宋重兵步防之地。百姓到了江南,自然也少不了吃穿,但由于这些百姓来的时间不长,立足未稳,又长久居住在宋金交界附近,必然影响到边境士卒的粮草供应。据户部统计,近十年间,从江北迁居过来的百姓,已达一千一百多万。”

史弥远所说的自然完全属实,众臣听了一时沉默不语,毕竟逃过来的都是大宋的子民,此时蒙金交战,大宋朝庭自然不可将这些百姓再遗返回去。其实,《中国人口史纲》认为,在整个蒙金战争过程中,至少有三千万以上的人口逃到江南,这些人的大部分因生活无着而死亡。《史纲》所说的,多是参考一些历史资料,又综合南宋时文献所记载的粮食、布匹总产量所得出的数字。但事实上,至金国灭亡之时,总共逃到江南的百姓只有一千六百多万,其中更有两百多万是原金国、西夏的百姓。蒙金交战之时,死于战乱的百姓达两千多万,然而蒙古在修订史书时,为了减少其在北方所杀戮的数字,便将逃往江南的人数扩大了近一倍。等到后来入侵南宋之时,又声称江南的百姓大多逃往江北。后世的史学家多以此为据,所得出的数字自然有失准确,后人也就永远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了。

理宗点头道:“丞相所说的朕也早已知道。只是丞相既出此言,想必已有了解决之法?”

史弥远道:“回皇上,其实臣所想出的办法也并非完美,只能说是应一时之急了。臣的意思是:大宋的耕地、粮食、布匹、以及食盐、草药等必备之物,其产量在近年已有了大幅提升,用于养活这些百姓自然也不是问题。但如今江北战事将起,所有的物资都将首先供应将士作战之需,如此一来,供于民间的物品就要少上许多,到时百姓衣食成了问题,恐怕会在民间引起动乱。因此臣以为,既然耕地不会再增多,而且新式稻种也需要一两年才能普及,我朝便可以继续扩大与西方诸国的海上贸易往来。如今我朝出口的货物主要有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以及部分金属,进口货物有象牙、珊瑚、玛瑙、珍珠、、没药、安息香、胡椒、等几百种。目前市舶司通过进口货物所得的税收,已占全国总税收的近两成。另外,我朝在与金国和大理的交界处设立的榷场,又将药材、茶叶、棉花、犀角、象牙等售出,而买进北珠、人参、毛皮、马匹等货物,这又是一笔可观的税收。与此同时,又使得临安成为一个极大的贸易中转站。”

说到商业贸易,史弥远自然是大宋朝最有发言权的人,此时众人都静立在原地,听他如何继续说来。史弥远又道:“众位大人也知道,如今民间有着大量的走私贸易。由于我朝铜钱信用极佳,被大量走私到其它国家,甚至有些国家停用了自己的通货,而改用铜钱。硬通货的外流,必然导致整个大宋财富的流失。然而这一年以来,情况又有所变化。目前临安铜厂的产铜量已比去年提高近五倍,而兰溪又有新的铜矿区。臣听皇家实验室的学者说,等到发电机制造出来之后,便可以使用电解法制造铜材了。如此过上几年,我朝的十多家主要铜矿区都使用了此种方法,铜的产量将会以几十倍的提升。到了那个时候,硬通货是否能够回收,已显得不太重要了,反而是一些战略物资或百姓日常所需,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臣以为,目前与外国商人贸易时,自然可以先用硬通货换取大宋的物品,但为了回收会子,也需要这些外国商人以会子支付,从而将民间的会子逐步回收。但再过上一两年,我朝将逐渐以战略物资作为商品的交换物,例如优质的造船木材或钢锭,甚至可以让大宋朝在其国内建造贸易码头,并且就地开设工厂,直接将成品的原料运回。如此一来,即减少了运输的成本,又省去了再次加工所带来的麻烦,毕竟运回一船成品的铁锭,要比运回一船铁矿石更为花算。”

众人听得纷纷点头。理宗听了一时沉思不语,过了一会儿又道:“丞相所言极是。如果战事一起,战略物资自然要放在第一位,至于硬通货倒是其次了。依丞相所说,我朝应该大力发展沿海一带的对外贸易,其实朕也有此意。如今与西方诸国的陆路已无法通行,因此海上贸易才会发展起来,这也是情理之中。至于走私之事,朕也略有耳闻。虽说《舶条法》已出台多年,可仍然无法阻止民间的走私现象,看来此事需立时解决才是。”

史弥远点头道:“皇上圣明。如果朝庭大力加强官办贸易,并且逐步降低通关税率,便能有效制止走私现象。如今我朝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要在对外贸易上获得更多的税收,而是要鼓励对外贸易,将其它国家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大宋,而对这些贸易国,可以直接支付硬通货,又或是以临安几家工厂所生产出来的新商品作为交换。”理宗点头道:“丞相所言甚是有理。如今我朝的铜、银提炼技术已大获改进,自然使得硬通货储备大增。再过两三年之后,大宋的硬通储备将是以往的几十倍之多,自然也不会在乎小批量铜钱的外流了。在开战前存储些粮食、木材、木炭、马匹,以及火炮所需的火药,这才是当务之急。既然丞相将此事提了出来,便由丞相去办理对外贸易一事吧。至于商船与战船的改造,便由李卿负责,赵将军在旁协助战船的改进一事吧。”

李不伟等几人连忙点头,又听史弥远道:“皇上圣明。不过既然要加大对外贸易,臣以为,不仅需要对已有的商船进行改造,甚至还要建造更大的商船。臣听李大人说,蒸汽机是可以用到福船之上的。因此臣认为要建造更大的远洋船队,现在正是时候。”理宗道:“关于远洋船队一事,李卿在奏折中已有所提及,与丞相说的也不冲突。既然如此,就先从临安与福州两家船厂开始改造吧。李卿以为如何?”他最后这句话,自然是问李不伟的。

临安船厂,李不伟已经去过一次,其造船能力自然是非同小可。至于福州的船厂,听说是采用当地最适于造船的木材,因此也应是不错的选择。更何况两个船厂都临海,相互之间运送物品也极是容易。只是两家船厂显得稍少了些,倘若能再加入另外一家大船厂,便完全能够满足需求了。想到此处,李不伟忙道:“皇上所言极是。这两家船厂正是最佳之选。只是臣以为,水师的组建与改进绝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新的战船制造出来之后,水手要掌握新船的操作方法,士兵也要学习船载火炮的射击技巧,更有锅炉工、机修工等都需要培训,因此臣想请皇上将镇江府的船厂也加入改造的行列。如此一来,便可以在短时间内装备一只新式战船部队了。”

理宗笑道:“李卿的要求,朕自然是要答应的,就准了你吧。”李不伟连忙称谢。

早朝散后,距离午饭时间尚有一段时间。李不伟匆匆向外走去,心中有一事颇不明白。昨天晚上,他已将美洲大陆的事情向史弥远简单提了一下,虽然未加以详细说明,但至少也让史弥远知道了在西边更远的地方,还有另一‘小’片陆地,那里虽然也有人居住,却大部分是以部落的形式散居于各地。然后他又多少透露了一些殖民的想法,但并未提及具体如何做法。今日早朝之上,史弥远对于美洲一事只字不提,只是说到加强与大食波斯等国的贸易,这让李不伟多少有些不解。也许是史丞相另有安排吧,李不伟这样想道。

据考证,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其祖先可能是是在大约两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又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印第安人经过两万年的分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四个帝国,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发明过玛雅文字,对天文学研究的造诣也相当深,又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红柿、烟草、可可等作物。

当然,李不伟不会将这些内容全部告诉史弥远了,他只是略为提到西边有一小片陆地,又有些新的农作物。倘若将这些农作物引入大宋,过不了几年,便可一举解决了全国的粮食问题。史弥远当时并未问及李不伟的这些信息从何处得来,只是就此事又与李不伟谈了很长时间。李不伟原以为史弥远会在朝堂之上提出此事,结果却大出意料。李不伟此时又想起昨日告别时,史弥远说的那句话‘贤侄啊,关于贸易与新陆地之事,就由老夫来处理吧,贤侄只管改造远洋商船便是。”

李不伟想得入神,脚步也不由得慢了下来。正在此时,忽然听到身后有人笑道:“李贤侄,过几天老夫要去西湖边上钓鱼,贤侄如有时间,便请一同前去吧。”李不伟忙道:“既是丞相有请,晚辈焉有不从之理。”史弥远点了点头,径直向前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