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兴隋> 第六章 组建羽林郎(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 组建羽林郎(一)(2 / 2)

单雄信绿林气息极浓,非常爱结交朋友。在被王世充拉拢之前,没见他做过什么不够光明磊落的事,干的是劫富济贫的绿林行当,交的是三山武岳的朋友,仗义疏财,对朋友掏心掏肺,绝对称得起是条汉子。

有人评论说,可惜单雄信为了兄长被误杀之仇,明知王世充不是明主,却不肯弃暗投明,过于计较家仇而误了自身,襟怀显得不够开阔,最后自刎可悲可叹!

某有一话:所谓的明主等等都是扯淡,只不过是利益共同体,投明也许是一种对正义的选择,但也未尝不是一种利益选择。

或者,是将正义和利益的完美结合。但汉子也许会选择单纯的亲情。政权可以为了利益误杀你出卖你,但你的生身不会。而且,“主”可以变换,可以选择,但你的生身是不能选择的。这就是为什么单雄信不能“顺应历史潮流”,留给我们的遗产。这个遗产并不可悲,只有悲壮,是闷在心里,说不出的这种壮烈。他的那种为朋友奋不顾身的情意值得我们效仿!」

招兵开始,有好多人想从后门把自己的子侄送进来,但都被杨逸拒绝。招兵也很严格,氏族子弟达标很少,最后经杨坚同意招一些庶族人数扩到一万。杨逸便发榜全国招收羽林军。

有一天,有一个叫苏烈的小孩来应招,只是年龄不够,尉迟恭没收他,便要找尉迟恭单挑,尉迟恭也不理他,谁知他就不走,一直等到尉迟恭收工,他还坐在大营门口。

尉迟恭道,小鬼,回家吧,明年再来吧。他不理尉迟恭,尉迟恭看天黑了。便让他住在军营,谁知一住他不愿走了,尉迟恭只好报告杨逸。

杨逸一听他是冀州武翼人,便收下了。并让他给他父亲苏邕写信,征他父亲来为自己服务,后来苏邕为杨逸立下了汗马功劳。「苏烈,字定方,生于公元592年,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始平(今陕西兴平以南)。历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将、左卫中郎将、左骁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之职,封邢国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户。他从一员普通战将,靠战功累迁为禁军高级将领,并以其先后灭三国、擒三主的非凡战绩和正直的为人而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是唐初的一员得力干将。

苏定方征战一生,所得赏赐无数,但他为人正直,不义之财分文不取。据《新唐书?苏定方传》记载:永徽年间,他随程知节第一次征西突厥,军至恒马城时,有突厥部落来降,副大总管王文度出主意要把降兵统统杀死,私分其资财。定方日:“如此自作贼尔,何成伐叛。”文度不从。及分财,唯定方一无所取。也正由于苏定方为人正直,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当他平定葱岭叛乱,得胜还师,受到高宗召见时,一旁有官员请求高宗依法处罚被俘的叛将,而苏定方却顿首日:“意许不死,原丐(饶)其命。”帝日:“朕为卿全信”,于是饶了叛将多曼等人的性命。

苏定方卒于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时年76岁,高宗闻讯极伤惜,下诏追赠幽州都督之职,谥日:“庄”。

功拜左骁卫大将军、刑国公。

唐初汉族民力尚未从多年战乱中恢复,落后野蛮的北方少数民族强盗集团,以突厥为代表,经常成群结队南下掠夺财富,虏获汉族人口做奴隶。唐为了边境安定,对外采取征讨与安抚并重,软硬兼施的政策。在对外征伐中,苏定方表现极其出色,脱颖而出。唐对外发动的战争,保护了唐民利益,讨伐了不义的少数民族强盗政权,为中原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还向野蛮落后地区传播了先进的文明理念,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对今天中国版图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苏定方,也作为唐朝强盛时期的优秀人物代表,成为汉民族反击侵略,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马蹄踏处,即为大唐!」

杨逸想又得到一员悍将,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有扩大了空间。由于羽林军的要求很严,找人也很慢,杨坚也不急,反正他是为了满足侄子当将军的愿望,这天,杨逸又去面圣道,皇伯伯,我想让你发诏找几个人,?

杨坚道,逸儿,待会我给你张空圣旨你自己填,然后发布全国吧,来咱两叙叙,你父王下个月就会回来,你想不想你父王啊?

杨逸道,想。

杨坚道,你父王这次会在大兴待几个月,到时你们父子好好聚聚,是皇伯父对不起你们啊杨逸道,不是的,身为皇族成员就应为圣上分忧,若是逸儿大一点,也想像父王那样为大隋征战四方。

杨坚道,好,不愧为我杨家的千里驹,走,陪皇伯伯用膳。

吃完饭后,杨逸便开始在圣旨写自己想要的人了。其中李靖、魏徽二人。「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青年时曾为道士,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大师,卒溢文贞。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李靖(571—649),字药师,原名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李靖还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系哪吒之父,被誉为“托塔天王“……

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仅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有《六军镜》3卷,《阴符机》1卷,《玉帐经》1卷,《霸国箴》1卷,《宋史?艺文志》著录的还有《韬钤秘书》1卷,《韬钤总要》3卷,《卫国公手记》1卷,《兵钤新书》1卷和《弓诀》等,可惜后世都失传了。今传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李卫公问对》)系宋人所撰,盗用李靖之名,不足为据。原著有《李卫公兵法》,原书今佚,但从散见于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览?兵部》中的《卫公兵法》,犹能管中窥豹,有关李靖的治军、行军作战、扎营斥候等都有所记载。

李靖严于治军,赏罚分明,不避亲疏与仇雠,以惩恶劝善,激励将士。《卫公兵法》说:“尽忠益时、轻生重节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惰、败事贪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质直敦素者,虽重必舍;游辞巧饰、虚伪狡诈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赞,恶无纤而不贬,斯乃励众劝功之要术。”他欣赏诸葛亮斩马谡的军法严明,又称道曹因违犯军纪而割发示众。为了严肃军纪,提高军队的战斗素质,李靖申明了二十四条法令:如漏泄军事斩之,背军逃走斩之,或说道释、祈祷鬼神、阴阳卜筮、灾祥,讹言以动众心,并与其往还言议者斩之,吏士所经历侵略者斩之,奸人qi女及将妇人入营斩之,吏士破敌滥行戮杀、发冢焚庐、践稼穑、伐树木者斩之……。这样,就能造就出一支战斗力强、军纪严明、深得民心的军队。

在对敌作战方面,李靖特别主张善于因势利导。《卫公兵法》说:“凡事有形同而势异者,亦有势同而形别者。若顺其可,则一举而功济;如从未可,则暂动而必败。故孙膑曰:‘计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他认为:“如我方士卒已齐,号令已行,奇正已设,布阵已定,誓众已毕,上下已怒,天时已应,地利已据,鼓角已震,风势已顺,敌人虽众其奈我哉?”他还比喻说,面对张牙舞爪的猛虎,头有利角的凶兕,自己手无寸铁,身无蔽护,却要与之搏斗,势不可能,其道理也是非常明白的。他总结出:“兵有三势:一曰气势,二曰地势,三曰因势。”如果将勇轻敌,士卒乐战,三军之众,“志励青云,气等飘风,声如雷霆,此所谓气势也”;如关山狭路,大阜深涧,道如“龙蛇盘阴,羊肠狗门,一夫守险,千人不过,此所谓地势也”。如果因敌怠慢,劳役饥渴,“风波惊忧,将吏纵横,前营未舍,后营未济,此所谓因势也。”善于因势利导,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在以步兵、骑兵作战为主的时代,李靖认为善于利用地形、地物是至关重要的。《卫公兵法》说:“《军志》云:‘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不其然矣’。”他指出,要根据双方的地利条件,及时决定自己的战略战术。比如:彼此都具有有利的地形,这时就要采取“让而设伏,趋其所爰而傍袭之”的战术;如彼此地形都不利,则采用“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击之”的战术;如在平旷的地方,适用骑兵冲杀,则要“率骑而与阵”;在地势险隘之处,则适于步兵作战。他还指出几点指挥者禁忌的地方:在阴暗的沼泽之地,“沮洳幽秽、垣埳沟渎,此车之害地也”。在有进无出之地,“大阜深谷,洿泥堑泽,此骑之败地也”。他善于利用地物,在“深林盛薄”之地,可以使用矛铤杀敌;在“芦苇深草”之地,则必用风火。他总结说:“凡战之道,以地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辅,不可专守险以求胜地也。仍须节之以金鼓,变之以权宜,用逸待劳,掩尽为疾,不明地利,其败不旋踵矣。”

李靖认为,为了战胜敌人,使用反间计,促使对方相互猜忌,上下离心离德,这是瓦解敌人,战而胜之的策略。《卫公兵法》说:“夫战之取胜,此岂求之于天地,在乎因人而成之。历观古人用间,其妙非一也。即有间其君者,有间其亲者,有间其贤者,有间其能者,有间其助者,有间其邻好者,有间其左右者,……”他还进而指出了行使反间计的方法:“且间之道有五焉:有因其邑人,使潜伺察而致词焉;有因其事,故泄虚假,令告示焉;有因敌人之使,矫使其事而返之焉;有审择贤能,觇彼向背虚实而归说之焉;有佯缓罪戾,微漏我伪情浮计使亡报之焉。”要更好地使用反间计,达到预期的目的,“皆须隐秘,重之以赏,密之又密,始可行焉”。李靖还进一步指出,在我方使用反间计的时候,还要提高警惕,严防自己中敌人的反间计。他说:“且夫用间以间人,人亦用间以间己,己以密往,人以密来,理须独察于心,参会于事,则不失矣。”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如果只考虑用反间计,却不提防对方也会使用反间计,以离间我方,就可能出现螳螂在前,黄雀在后的危险了。

《卫公兵法》还列举了将帅不善于统兵作战的十大失败因素:“军中有贤能而不能用者败;上下不相亲而各谈己长者败;赏罚不当而兵士多怨者败;知而不敢击,不知而击之者败;地利不得,而卒多战阨者败;劳逸无别,不晓车骑之用者败;觇候不审而轻敌懈怠者败;行于险道,而不知深沟绝间者败;阵无选锋,而奇正不分者败。”之所以会导致这十败,是因指挥者不善于用人抚士,不知己知彼,不懂地理,不懂阵法等所造成的。因此他结论说:“凡此十败,非天之殃,将之过也。”

李靖对下营安寨及斥候也有一套理论。《卫公兵法》说:在平原广袤、无险可守之地扎营,要作方营,即把军队分为七军,“中军在中央,六军总管在四畔,象六出花。”为了防止敌人偷袭,必须放哨警戒,安排好斥候,哨兵“须择勇敢之夫,选明察之士,兼使向导,潜历山原,密其声,晦其迹”,哨兵必须精明强干,见微而知著,“见水迹则可以测敌济之早晚,观树动则可以辨来寇之驱驰也”。」

此二人皆隋唐时,有明的功臣。其中李靖素有”大唐军神”之称。有二人在必使羽林军文明于大隋,杨逸现在把招兵的事交给尉迟恭等人,自己在家考虑训练的方法,另一方面准备迎接自己的父王。<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