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绣女守则> 第十一章 市集买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 市集买布(1 / 2)

 繁华的街头,充斥商贩们的吆喝声,绣娘静静地伫立在喧闹的街头,有种物是人非的错觉,不复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而散发着小镇的古朴。[浏览本书最新章节,请登陆]

慕白一头雾水的看着傻站的绣娘,道:“绣娘咋了?”

沈家村也叫井泉镇,以山间清甜可口的山泉而出名,不过这镇上大部分人姓沈,再加上好几户大户人家也姓沈,本地的村民,也就将井泉镇唤作沈家村。

不过,通常大伙叫沈家村,是指井泉镇后边,镇上这边大伙还是习惯叫井泉镇。

“没事,第一次来,觉得新鲜。”听着慕白的担忧,绣娘坦然一笑。苏家就算少了她一个,也过得下去,她还有慕白一家人,以前的事,也该忘记了。

踏上井泉镇,绣娘想起苏州小巷,哎!不管再怎么相似,终究还是不同了。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到原点,绣娘深吸一口气,双手轻拍几下脸颊,随即,趣味盎然的看着两旁车水马龙的小镇。

“绣娘想看啥?”慕白见绣娘这么说,也就没再多问,清澈的眸子,飞快闪过一丝精芒,随即恢复平静,“要不,我带绣娘转转。”

绣娘一双大眼,目不暇接的看着两旁吆喝的小贩,胭脂水粉,还有各色木制品,虽说手工稍显粗糙,但胜在款式多样。想不到古人竟这般心灵手巧。

听罢,慕白的话,绣娘嘟囔着红唇,道:“等下去看,慕白先带我去镇上的绣房看看。”井泉镇虽小,但地处驿道旁,人流大,各种设施虽比不上吴县齐全,到也相差不远。

“绣坊,镇上有两家绣坊。一家是福缘绣坊,还有一家是景德绣坊。娘以前去的是福缘绣坊,绣娘想去哪家看?”慕白指着前面,距离他们不远处的两家绣坊。

这两家绣坊在井泉镇,都算得上是有名的绣坊,大部分布帛都出自这两家绣坊,福缘绣坊布帛质量好,而景德可供选择的布帛多,两家各具优势。

“先去福缘绣坊看看。”绣娘抬头望着,福缘绣坊四个大字,迎风飘荡,不知古代的绣坊又何不同?

街道两旁穿梭着各色小贩,晨曦的光辉闲散洒落在斑驳的红砖之上,越过高耸的楼阁,给清晨喧闹的街头,增添了几分朦胧和诗意。

行走着,绣娘仿若置身在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卷之中,不忍走动,望着近在眼前的福缘绣坊,绣娘的眼底泛起一丝好奇。

门前,耸立着一株古树,三三两两的停留着几只觅食的麻雀,不时被路人惊飞,敞开的大门,还能看见里面的布匹,绣坊中,不时走过或丰腴,或瘦小,或强壮各色不同的客人。

“这不是慕白吗?怎么今个儿你娘没来。”绣娘和慕白刚踏进绣坊,一旁的人就过来招呼。

“夏大姐好,今个儿娘在家忙活,我和绣娘出来转转。”慕白答道。

绣坊分为外屋和里屋,外屋分了三个柜台,左边堆放着各色布匹,右边则是摆放着绣品,中间位置凌乱的洒落了一些荷包和手帕。绣娘蹲下身子,捡了几个荷包细细的端详着花纹和款式。至于一侧的手帕,绣娘随意看了几眼,心中也有点底。

夏大姐默不作声的盯着绣娘的举动,微阖嘴角,道:“绣娘也懂刺绣?”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才识货,夏大姐见绣娘这番举动,当下便明白,这女娃是内行人。

“夏大姐客气了,绣娘略懂皮毛。”听罢,夏大姐的话,绣娘面带羞涩,尴尬的接受着夏大姐打量的目光。看着荷包和手帕上面的绣工,绣娘对福缘绣坊的绣工也算是有个了解,有些粗,不够细。比不上娘的绣活,不过还算过得去。

“这娃还害羞了,今个儿有啥事?”夏大姐也知道沈氏的绣活在吴县这块很有名,看绣娘这娃的气势,年纪虽小,多半也差不多。

“夏大姐,这布匹咋卖?”绣娘摸着手中细滑的锦缎,一边在脑海中思索着款式和花样,柜子里边的锦缎料子不错,和她自个身上的触感完全不一样。

“上边的锦缎,二十钱一米,下边的粗布,五钱一米。荷包十五钱,手帕十钱。”夏大姐耐心的解释着,绣娘听罢,估摸着怀中的二两银子能做些啥?看着夏大姐这边的布匹,心中有些算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