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大明杀> 第一百二十五章 有炮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五章 有炮了(2 / 2)

想来他们多认为这还没弓箭射得远,实在是不够看,那些小水花他们也无法感知到有什么意义。

只有李平很清楚这用来打密集冲锋的人群显然是很酸爽的。

又试了几炮后,看射程基本变化不大,于是开始试射小佛朗机炮。

这炮的射击果然就新奇了不少。

因为每个子炮都是提前装好的,就像单发射击的步枪,打一炮退子炮筒,直接再装上下一个子炮筒,省去了清膛、装药、装弹等大量步骤。

所以,每门炮都可以实施一轮5发的接续发射,并且还有实弹、有散弹,炮口转动调整也快。

佛朗机这种连续开火的阵式还是有点骇人的,确实让人开了不少眼界。

只是这小佛朗机炮的射程明显不如虎蹲炮,实心弹大约也就二三百米的样子,散弹也只有七八十米,而且散弹装弹少,弹幕也小。

李平马上就明白这应该是气密性差的原因。

因为子母炮之间很明显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闭锁,这个时代的工艺和材料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当下前装火炮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

试完了炮之后,李平交代马永让那几个挑出来学炮的士兵尽快学习,该记录的一定要全部记录下为,并尽快完成实操的实弹射击训练,这四门炮也暂时先由司令部直接管理和指挥。

但在和教习炮手聊天时,李平却惊闻了一个消息。

昨日在樊城装了一整天财物和女人的船队,竟然在今天早上向下游走了。

李平虽暗惊左良玉跑意已决,但也只能心里骂娘。事已至此,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接下来的几天,天气一直非常好,阳光明媚。

加之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早已完成,临战前也不可能继续组织过量的训练,部队主要以休息调整为主,所有人都很惬意起来。

李平发现自己也没有什么更多可做的,每日就是沿着并不长的浅滩走上多个来回,对着地图偶而发发呆,有时也会过江去看一看。

这样的环境,不仅李平逐渐放松了下来,大部分官兵的情绪也放松了下来,焦虑和不安也逐渐被欢乐所取代,一些小型的体育活动也被组织起来以防止官兵太闲。

人在危险的边缘待久了,也就习惯了,也就不再给予更多的关注。

现在,李平的2连和1连的鸟铳排共装备着约150支新造鸟铳和大约20支配发鸟铳以及几支火铳,他们原有的其余配发鸟铳基本都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废弃了。3连的弓箭排还装备着约50张弓。

新接收的100支配发鸟铳在经过逐一试铳后,李平将其装备给了组建最晚的8连,因为该连新建仅月余,近战还很不让人放心。

至于三眼铳,李平已经完全放弃了。

对于像是在一根铁锹把的前端成品字型绑上三个短火铳(实际上是整体浇铸)的三眼铳,这东西让李平感到很鸡肋。

因为身管长度不如鸟铳,三眼铳的射程自然要比鸟铳差很多。虽然可以做到短时间的所谓快速连射,但再装填却也慢的可怕。

尽管三眼铳还有一个神奇的优势,就是在不开火时可以靠锤击来当一把长兵器使用。

但由于射程不如弓箭,近战不如长矛,所谓的快速连射,弓箭手又同样可以做到,三眼铳并没有带给李平很好的观感,至少是不符合李平的建军方略。

李平也知道三眼铳的核心优势本质就是简单粗暴、质量可靠和可一器两用,这也是三眼铳包括火铳能长时间与比它们先进得多的鸟铳并存的主因。

不过,因为有宋宝来,李平恰恰不缺的就是质量控制和精工打造,三眼铳也就自然变得鸡肋了。

当然三眼铳在操作上也要比鸟铳简单很多,训练起来也更为容易,并因口碑而成为北方军队和北地将领最喜爱的火器之一,并且现在还是整个官军集团中口碑最好的火器,但这对于搞精兵训练的李平来说还是意义不大。

出于防止火器门类太多和未来坚定要搞火枪的考虑,三眼铳最终全被李平拿出去以物易物了,因为这东西真的在大明军队中有很多忠实的拥趸。

这样,依托270支鸟铳、50张弓、4门小炮,守这段长约400米的浅滩,扣除后备支援火器,每两米就有一支火力,虽然不能保证三段击或五段击,但对付涉水根本快不起来的敌军来说还是足够了。

况且,李平利用从对岸砍伐的树木还沿江建起了一排长长的分段式矮木墙。

这些分段式矮木墙既可以有效保证鸟铳手和弓箭手多人一组在后面进行带防护的射击,同时它们又不会干扰到后面待命的长矛手上前对靠近岸边的敌人进行近距攻击,并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遮挡敌军的视线,让敌人弄不清虚实。

再加上沿江边滩头的大量尖头阻碍式木桩、江岸后部署的一千多人的刀矛部队以及由侦察连兼职的50多人的小骑兵群,一个纵横交错的防御网已经有效结成。

李平估计,只要敌人不是发了疯或者从别处过江绕击偷袭他的侧翼,他就有很大的概率守住浅滩几天并且还不会产生重大伤亡。

慢慢的,李平发现等待未知也是一种煎熬,他甚至渴望起战事早些到来。

注释:

三眼铳在明军中大量列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操作简单,尤其是北方军队的士兵和将领确实更喜欢三眼铳而不是鸟铳。

戚继光就曾说:“北兵不耐烦剧,执称快枪三眼铳便利过于鸟铳,教场中打靶,鸟铳命中十倍快枪,五倍弓矢,犹自不服。”

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的工匠在技艺水平上远不如南方,并导致整个明代北方生产的鸟铳大多质量上十分堪忧,不如南方那样能够保证基本质量。

另一方面就是鸟铳的生产工艺要求较高,如果不精良打造,鸟铳的威力和安全性都将得不到保障,而王朝末期却又最缺的就是质量控制。

这时,铸造(质量更容易控制)和带个大长把的三眼铳在保证威力和安全性这两方面就很有优势了,也因此在明朝末期成了所有官军最放心的武器,有大量拥趸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