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天生鼎炉> “神识”漫谈(原作者海玛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神识”漫谈(原作者海玛瑙)(1 / 1)

 关于神识,这位大人的解释极为精辟,有疑问的亲可以看一看这位大人的原文。

~~~~~~~~~~~~~~~~~~~~~~~~~~~~~~~~~~~~~~~~~~~~~~~~~~~~~~~~

在飘渺系列中,对神识有诸多的描述,大致给人的印象就是如探测器一般,上至无垠星空下至浩淼的海洋,随修真者或仙或神人之功利大小,其探测范围大小不一,其说看似荒谬,而于文学角度看则玄奇幻妙,给人以遐想,实则神识之说既非荒诞谬说,实有据可考,其功用虽非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般神妙,实其玄妙处乃未为今人所开发耳。

我们先来看所谓“神”是什么。易云“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不测谓之神”,可见神,非宗教之神,乃先天地而生,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其作用则随缘(亦谓随业,造作之意)而显现,我们强名之曰“神”。普通人所知神者,无非是动静云为之作用,即神作用下的外境而非本体,神的本体,因为无法描述之,故用“神”这个字作为一个符号来表示它,至于它是什么,一般人很难见到(非见所及),人所见的,也不过是神的作用,比如眼所见,耳所听,一举手一投足,鼻所嗅,大脑所思维等,皆神之作用,而产生这一切作用的,固然也离不开这个身体,于是唯物主义称神的作用不过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而物质一旦不运动,神也就不存在了。而殊不知,人乃至其他生命所说的死,也不过是种种因缘在神一段作用下的生灭现象罢了,物质能量都是有生灭的,而神之本体并无生灭,若有生灭,即与万物同,我们的先人也不会发明这个词,其次,“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本体好象是看不见而无法触摸描述的,但它又时时刻刻在起着作用,由于我们把这些作用的现象当作神的本体,于是以为神有生灭的,那不是很象井底之蛙吗,看见一个井口大的海,便认定海就是那么大。又如现在的人知道用电充灯泡,灯泡亮的时候有电,灯泡灭的时候便说无电,但电本身并无生灭,不过是电的作用,通过灯泡在显示一段生灭,如果换个好灯泡,充电后,灯泡仍然会亮,如果电有生灭,灭不复生,那么灯泡灭了后,应不复再有机会充电。这个比喻也许未必恰当,但要自证自悟神之无生无灭,即生即灭的道理,穷其一生,也要看因缘时节,或可一窥端倪。宇宙万物,上至飞禽下至走兽,乃至高贵的人,凡一切生命皆神之用,不过其用有大有小,故智有优劣,形有高下,若站在神的高度,一切生命平等,无有贵贱,故悟者兴同体大悲,平等齐护。今之科学则以高等生命从原始生命演化而来,所谓历史的辨证唯物主义,细言之,科学认为生命之意识行为皆由进化而来,而进化是随着细胞的变异产生的,细胞的变异则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故不存在一个总体的神,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空,但这个空是科学意义的空,即物理上的空,它没有生命,没有创造,是死的空,古人给它一个称谓叫“顽空”,科学认为生命是由无机物逐步演化到有机物而产生的,一个历史的循序渐进过程,宇宙则是由物质的大爆炸产生的,随时代的发展,这个学说成为了主流学术,凡接受过教育的,皆承认这个论点,即生命产生于非生命,于是神之本原论就自然成为邪说。而我华夏先祖一开始就指出了神的真意,既非宗教之神,也非精神意识之神,它是宇宙万物一体的本原,后来有道家的老子,又发明一个词“道”来特别强调它的存在,因此越说,后人就越糊涂了,更随时代科学的昌明,这一说法渐不为人了知。回头再看对神的认知,我们知道凡有形的,凡有成的,必然有生灭,必然有坏空,如果神是有形有色的,不可让我们再见形,所谓形不自形,色不自色,若神是有声的,声不自声,正因为神是无内外,无大小,无垢净,无生灭,无增减,无所不包的,故而我们能观则形见,能听则声出,而丝毫不影响神之本体,故易云:“神无方而易无体”“感而遂通”。神的最大功用就是感应,古人云“道不须臾离也”,即使所谓的死亡也不会因此让神消亡,佛云“善哉,善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至于证得个什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科学是,古德是?各人当做智慧的抉择。

现在再说“识”,一般人了解的识,大致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作用,我们把人身的六大作用,叫做六识,而这六识其实乃一体分为六个作用罢了,本来六识就是一个东西在作用,佛家给它取个名字叫“末那识”,即具生我执,神通里有六根通用,所以也就不奇怪了,至于生命一生下来,天生有个我的感念,即外界环境与自我的差别。对这个识,大多数人是无法了解的,科学后来在心理学研究上,倒相似的给它取个名字叫“潜意识”,比如我们做梦,是因为潜意识的作用。但这个还不是我现在讲的“神识”,真的神识,是潜意识的母体,是人的意识与万物共有的信息源泉,具备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也就是它本身有造作的功能,储藏的功能,显现的功能,现代的心理学相似的给它个名词叫集体潜意识,可惜它还不是集体潜意识,科学的研究程度不过接近于“末那识”的说法,佛家给这个最终的识的名称叫“阿赖耶识”,或“阿陀那识”,在《佛说解深密经》中有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就是怕人执著它的相对不变,而认定有个不变的灵魂在,其实把识一分为八,不过是作为研究的方便,识本身就是一个,神也就是一个,神即识,识即神,当然你也可说神识有无量无边,所谓人人有个灵山塔,芥子纳须弥的道理也尽在其中。因凡人所了知的,只能是识的分段作用,故不能了解其分段的连续关系,更何况全貌。

现在,我们知道神识的本体是无量无边,无极无限的,而作用则是无始无终的,如果用空来形容它的体性,虽然方便,但容易造成一个空的错觉,好象空就是没有,其实它是包容了万有,作为普通的非修真人,只具备接受现有见闻觉知的能量和气度,故不能体察他自身即具备无量无边,无极无限,无始无终的神识体性,被生死所困饶,或迷于断见(认为死了就没了,即现代科学论),或迷于常见(认为死了,灵魂不变,或升天堂或入地狱,即宗教论),只有彻底证到神识体性的人,才不会落入断常两边,而于生死得大自在,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真人”,虽然他在众生眼中,也许和大家一样平凡,但他的起心动念,做人做事都会和普通人不同,因为在他眼中,众生也一样是神,不是众生,这种思想的转变,我们给它个名词叫做“境界”。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