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天将降大任,必苦其心志第三百九十九章多尔衮的无奈,征召汉军对于水路袭攻辽沈,甚至是从海城河直通海州,早在一年前便已经交代水师进行勘测航道。
占据盖州卫和营口,更使水路并进,攻取辽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勘测的水文和航道情况,打造合适战船的工作也已经全面展开。
营口造船厂、旅顺造船厂、大连造船厂的建成开工,使得东江军水师有了更充足的发展后劲。
牛庄驿,这个地名,这个地方,已经多次出现在汇报的文件中。作为航运的枢纽,已经成为东江军下一阶段要稳固占领的要地之一。
牛庄镇地处海州卫城西部,背靠太子河,东临海城河、北依鞍山、西接盘锦、南与营口市接壤。
占领牛庄驿,可从其北部走海城河,直抵海州卫城,还可溯流而上,走太子河、浑河,航行至辽阳和沈阳。
对于建虏,最弱的就是水师,只要航路通畅,他们根本无法抵挡装载着火炮的战船。
当然,由于江河的水浅,能够航行的战船也是内河或近海船只,比较小,装载的火炮在重量和数量上,都与大海船相差甚多。
而当时已经非常成熟的沙船,因其运载能力强、稳定性高、不惧浅滩等优点,成为船厂主要打造的船型。
船型确定,也定下了小号沙船为主,载重量在两百吨到三百吨之间。在水文不一的江河中,适用性更佳。
其实,在东江军的水师船只中,就有不少能够直接用于内河航行的。这使得从水路进攻的准备工作,可以大大提前完成。
即便如此,郭大靖和毛文龙也没有在今年就大举发动的计划。不动则已,动则如雷霆万钧,一举击垮建虏。
没有一次性承载一个步兵协,再加上两百门火炮的运力,不能够对建虏造成足够的威肋,对战局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水陆并进,水师船只承担运输火炮和辎重的任务,也是一个选择。
从遵化大捷后,已经过去了五个多月,敌我双方都没闲着,但也都没有发动的迹象。
这就象拳击比赛中的休息时间,喝点水、喘口气,恢复下体力,调整下战术,憋着下个回合再狠揍对手。
其实,这样长时间的对峙,在当时并不鲜见,这和落后的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算是建虏,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作战,也需要囤积很多时间的粮草物资。小打小闹的不算,一年打一场出动数万人的大仗,属于正常现象。
有时候打一仗,甚至需要数年的积蓄,也不算意外。
尽管都在蓄力、憋大招儿,但东江军这边明显要比建虏更快。再有三四个月,计划中的发动,基本上能够准备完全。
可对于处于封锁中的建虏,多尔衮哪怕是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弥补实力差距的不断拉大。
不是他不努力,也不是他不够聪明,实在是他的思维局限,完全不明白“时代变了”这句话,这个道理。
…………………
沈阳。
已经是郁郁葱葱、百花盛开的季节,没有春天的乍暖还寒,全是夏季的温暖沐浴。
走过花园的甬路,眼中是五颜六色的花草,鼻中能闻到淡淡的馨香,但多尔衮的脸色并没有开朗,心情也没有轻松惬意的感觉。
来到书房坐下,他端起下人奉上的茶水喝了两口,便取过摆在桌案上的情报和奏本阅看起来。
平静的背后隐蔽着危机,处在汗王这个位置,作为后金的最高统治者,他比谁都要清楚。
东江军在梁房口关和耀州驿设立的防御,已经相当坚固,强行进攻,定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更不要说,现在的季节发动,沿途的江河,就是很大的阻碍。
对于东江军的倚坚防御,经历过南关之战和遵化大战的多尔衮,已经产生了畏惧心理。
铺天盖地的炮火,视重甲于无物的犀利火枪,已经完全粉碎了建虏曾经赖以取胜的进攻手段。
仅凭手中历次作战缴获的老式火炮和鸟铳,多尔衮根本没有信心用火器打败火器。
何况,在封锁之下,硝磺的短缺,也使最关键的火药,根本没有足够的数量。
多尔衮阅看着海州河口的守将伊勒慎的奏报,轻轻摇了摇头。明军水师的船只已经出现在内河,这又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困难。
堵塞江河,根本是不能完成的任务;造船水战,满人什么时候又擅长水性,舍马就船了?
东江军在一刻不停地准备着,对大金正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多尔衮感受到了压力,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
等到秋收之后,有了能够支撑发动作战的粮草物资,兴许形势也会有所改观。
多尔衮不相信伊勒慎的猜测,什么造船截断辽河,那绝不是东江军的意图。因为,并无实际意义。
“启禀汗王,抚顺额驸求见。”一个侍卫走进来躬身禀报。
多尔衮点了点头,淡然道:“请他进来。”
时间不大,李永芳迈步而进,跪倒施礼,“微臣叩见汗王。”
“免礼。”多尔衮抬起头,问道:“有何事奏报?”
李永芳拿出奏报,双手呈上,说道:“有关郭大靖的情报,微臣已经搜集整理,供汗王御览。”
多尔衮从侍卫手中接过转呈的奏报,打开阅看起来。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于此兵法要义,多尔衮也是知之甚深。
经过遵化惨败后,他真正意识到,面对的真正对手可能已经不是毛文龙,而是后起之秀郭大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