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华娇声道:“师父,徒儿想你了。”
师太清亮而悠远的目光,停留在碧华身上,缓缓稽首,笑道:“来了就好。”
身后,孙夫人在荣婆婆的搀扶下,也下了马车。
师太上前,亲自扶住夫人,诧异道:“阿弥陀佛,数月不见,夫人何以憔悴至此?”
碧华在身后道:“我娘的病最近又沉重了许多……”
师太点点头,道:“此处不是说话之地,进庵再说。”
一行人迈进庵中。
落梅庵素以冬景闻名,庵后遍山都是梅树,此时正是秋天,但是犹可思量冬日白雪寒梅的美景。
碧华和母亲住的地方是庵中的一个小院落,这里是红墙碧瓦的三重院落,墙角植着一株老梅,母亲不由喜道:“一到此处,凡俗皆忘。”
碧华却轻轻叹了口气,她深知母亲的心思,父亲近年纳了一房小妾,名唤娇蕊夫人,那娇蕊夫人年前又给父亲生了一个儿子,父亲老来得子,对娇蕊夫人更是百般宠爱,娇蕊夫人恃宠而骄,自然不把碧华母女二人放在眼里,三番两次寻衅滋事,碧华的母亲心头郁结,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常常到庵中长住,这次生病,自然是因受了娇蕊夫人姨娘的气而起。
母女二人便在庵中住了下来。
碧华每天上午跟随师太学医,下午学琴,她天资聪颖,学练又极为刻苦勤奋,因此进步十分迅速,甚得师太的喜爱。
孙夫人来到落梅庵之后,经过师太悉心调养,病情虽有好转,却仍未见大好,时有反复。
不知不觉,母女二人在庵中已住了半月,虽然每日吃的是粗茶淡饭,听的是佛音梵唱,碧华却觉得这里比那深宅大院的太守府要自在许多了。
初秋时节,午后下过一阵小雨,到了黄昏时分,西方渗开半天的晚霞,斜阳的余晖照在院落中,给四处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
梅树下,碧华独自坐在那里练琴,师太今日教她的是《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一支古琴曲,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好友,俞伯牙为钟子期作了这首曲子,后来钟子期病故,俞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去,从此无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遂大哭之后,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碧华左手按弦,右手挑抹拂勾。一缕如同行云流水般的琴声悠悠响起,这曲子师太不过才教了一次,碧华已经能够尽数体会,轻挑慢拈间,信手弹来,竟是不费吹灰之力。
梅树遒劲的枝干上,挂着一只鸟笼。笼中,一只白头鹦鹉不停的走来走去。
忽然,碧华停住了手中的琴弦,幽幽一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鹦鹉在笼子里转了几圈,也用它怪腔怪调的声音重复道:“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碧华抬头看着鹦鹉抿嘴一笑:“你倒是学得挺快!”
她再低下头,略一沉思,手上琴调一变,竟尔出现了那日在山下听到的箫声。
碧华虽然天资聪颖,但是这箫声毕竟只听过一次,不过片刻,琴音中间便出现几处凝滞,她停下琴声,凝眉思索良久,调了调弦,方才继续,但是这次却弹得更不成样子,便在此时,不知从何处,有极低极细的箫声远远传来。
但闻曲调清和古雅,悠扬低诉,正是碧华刚刚弹到的那首曲子。
碧华一怔,便住了琴音,仔细听那箫声。
箫声断续,远远的听得不太真切,碧华起身来到后门,倚在门边仔细聆听。这箫声一咏三叹,极是风雅。碧华听得如痴如醉,一时竟不辩身在何方。
吹箫之人仿佛知道碧华的心思,将这曲子吹奏了一遍之后,又从头吹起。
碧华爱曲成痴,便循声追了过去,后山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蜿蜒而下。一座竹桥仿佛一道彩虹,横跨在小溪上方。
碧华走过竹桥,溪声淙淙里再听,箫声仍在前方。于是一路行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