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夏末平静的早晨,坐落于巷口的咖啡店里,突然进来一名高大魁梧的年轻人。
年轻人环视店内一周,选了一个容易让人发觉的靠窗位子坐下。
欢迎光临!
咖啡店的工读生走过来招呼他,年轻人叫了一杯热咖啡。
在这间格局不大的咖啡店里,只坐了五位客人。
其中有在翻阅报纸职业栏、像是在找工作的学生,把吐司撕成小块放进嘴里的年轻男子,桌上摊了一叠早报的七十多岁老人,和一位刚送孩子去幼稚园回来、脸上抹着浓妆的三十几岁妇人。
年轻人来到咖啡店,是为了等一个企图自杀的女孩。
昨天晚上,企图自杀的女孩打电话到年轻人家中,伤心地对他说:我想死
或许这个未曾谋面的女孩是在跟他恶作剧,但既然对方表露出自杀的意图,他就不能弃之不顾。
年轻人在电话中不断苦苦相劝,那女孩终于被他打动,最后抛下几句:要我不自杀也可以,但我想和你见一面,并告诉你一个故事。
女孩也不等年轻人回答,迳自说出见面的地点,甚至自作主张地约定第二天早上八点半碰面后,就挂断电话。
第二天一早,年轻人照女孩所说的地址,来到郊外这间小巧的咖啡店。
年轻人一边喝着刚送来的热咖啡,一边想着:(那个女孩大概不会来了吧!
昨晚那通电话可能只是她一时兴起的恶作剧。
但如果她真的来了,我一定要尽全力,让她打消自杀的念头。)
自从那件事发生以后,年轻人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罪恶感,即不分日夜地纠缠着他。
五年前,年轻人曾是市内一所私立高中的老师。
他教书态度非常认真,学生们都认为他过于严格;但他不愿像其他老师一样,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刻意和学生保持距离。
年轻人始终抱持一个信念:为了学生好,在课业上一定要对他们严厉一点。
后来,他闻悉学校里有一名女学生卖春,便义不容辞带女学生回学校接受辅导;可是这名女学生不仅毫无悔意,甚至完全不认为自己有错。
年轻人一时气愤,用力掴了女学生一巴掌,女学生霎肘尖叫一声、跌倒在地,围观的学生们也都被这副情景给吓住了。
年轻人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劝,希望她能痛改前非,但这名女学生只是一迳地哭,口中虽然承认自己错了,但还是负气跑回家。
没想到女学生回到家中,当晚竟一睡不起,并陷入昏迷状态,三天后不治死亡。
经医师诊断后,她的死因是由于本身的血管性疾病导致脑出血才酿成悲剧。
由于检验结果证实和体罚没有直接关系,年轻人不必负任何法律上的责任,然而他已不能若无其事地继续担任教职。
为了逃避来自学生及家长责难的眼光,年轻人终于向学校提出辞呈。
之后,有一些媒体揭露这则体罚事件,并深入报导学校方面可能有隐瞒真相的情形。
虽然学校仗着和政界交情匪浅,利用特殊管道迅速平息了社会舆论的一连串争议,不过经此喧腾,年轻人原有的罪恶感愈加深重。
年轻人失去工作,也提不起出门的兴致,每天沉浸在悔恨中无法入眠,夜里经常从恶梦中惊醒,他藉酒浇愁,甚至想求助于一些邪门歪道。
这种犹如生活在地狱中的日子,持续了半年
昨晚女孩打来电话,才让年轻人重新开始面对现实。
他想承认自己的罪恶,并希望做些补偿,而今天就是他赎罪的第一步。
他看看手表,惊觉自己明明跟女孩约好八点半碰面,但现在已经超过三分钟了。
刚才送咖啡过来的工读生,正汗流浃背地用洗洁剂和刷子,拚命擦洗着人行道上的涂鸦。
咖啡店正对面的红色电话亭里,站着一位刚在店里吃完早餐、看似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抱着一个蓝色大信封,不知道在打电话给谁。
旁边的行道树下堆置着一堆像小山般高的垃圾,以及一辆破旧的脚踏车,大概是在等垃圾车来一道运走吧!
叮铃、叮铃、叮铃
店长接起放在柜台里的电话道:喂嗯,请稍等一下。
只见店长拿起无线电话走出柜台,扫视一周店里的客人,然后走到年轻人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