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第十三次相亲170
不知道经过哪位成功人士的运作,现在的网络上流传着一句笑话:孔子的《论语》是当时道上的规矩。
抛去其中的戏言成分,《论语》确实是描述社会规矩的著作。
只不过这规矩不是针对所谓“道上”的人,而是面向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人类。
通常,人们认为孔子强调的中心论点是“礼”,孟子所推崇的是“义”。
据m君理解,孔子的规矩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礼、仪、道、德”,核心不是“礼”,而是“德”。
什么是“德”呢?
德,有很多解释,就像佛陀的论述,被人们解说出成千上万中说法,就算是三藏法师亲自去天竺,取回当地尚存的古经,也没能解决,人们看佛经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
“德”的定义,也面临这种问题。儒家弟子对这个字有许多具体描述,却都是隔靴搔痒,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心中不爽快。
别家的学者,对这个词的解释比儒家的解说更明确一些。
比如:法家韩非子对“德”的解释就很简洁
依照这位法家巨子的说法。
所谓“德”,就是“威德”。
有“威”就有“德”。可以说,“威”就是“德”之母。后者是前者之子。
那么,“威”又从哪里来?
不同的“威”来源不同。
野兽的“威”通常来自尖牙利爪,特别是狮虎熊豹这些大型食肉动物。
而,豺、狼、鬣狗这些体型较小者,其“威”来自于种群数量。
单只公狼或鬣狗的破坏力大致与一头野猪相当,甚至还稍显不足。单只豺在力量与体力上就全面落后于野猪。
但是,在自然界,野猪是这些野兽的猎物。
原因就在于狼等野兽捕猎是有分工合作的群体行动,会使用各种策略,把野猪与群体分开,把局面由多对多,变成多对一。
这时,狼群豺群就可以对野猪产生“威德”,并以“德”服猪。
那么,一个组织的“威”来自何处呢?
关键在于“刑”。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
“刑”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尖牙利爪,是这个组织分割、分离、解决“野猪”的策略。
简而言之,法家的“德”以令人恐惧为基础,就像传统婚庆里的红色,看起来似乎是喜庆色,实际上是用来威慑人与不详的恐怖色。
当然,现在人们普遍忘记所谓喜庆色,本意是用来逐退不详的。
这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不太重视东方古老智慧的传承有关。
在古东方智慧里,祸与福,祥瑞与灾异,阴与阳都与硬币的两面一样,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于一个统一体里的。
依据这种观点,喜庆活动中必然蕴含着祸端的萌芽。而红色作为取自神灵袍子上的颜色,在人们的心目中有驱散灾祸的神效。
于是乎,人们就会在新婚当日大事铺张红色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