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没有在石子那里逗留太久,因为午膳时间快到了。
“皇家卫岗学堂”有一大一小两处食堂,所谓的“小”,那也是相对于可以容纳近千人就餐的大食堂而言。
“小食堂”在“高级班”区域东侧,同样可以容纳数百人进食,且两处食堂的布局相同,都是“借用”后世“大学食堂”的样式,以“一”字型窗口模式,向学生供应饭菜。
由于贺兰敏之的缘故,李治早就听说了“食堂”这种“新鲜事物”,可当他真正走进去的时候,还是不免吃了一惊。
只见一支超过百人的长长队伍,人手一个木质方盘,自左向右,依次走过放有饭菜的各个窗口,并于中途稍作停留,将木盘放于窗口内,待装有米饭、菜肴或者馒头一类后再取出……李治看得出来,每个窗口内,都有不一样的食物。
正当李治打算走近些,看看学生们吃些什么的时候,“食堂”另外一个门外,走进来了一些须发皆白的老者。
他们一进来,但凡路过的学子,无不停下躬身行礼,以示敬意。
老者们面带微笑,频频点首以作还礼,就在他们准备去一旁桌上取木质方盘之时,其中一人忽然看向李治,面色一惊,转首和身边几人低声说了什么,可就在他们整理冠服意欲前往拜见之际,李治含笑摇首,摆明了是不想让他们过来。
毫无疑问,老者都是来自“国子监”的老先生们,他们事先已从李淳风那里得知皇帝要来的消息,虽说不用声张一切如常,然真遇见了,不拜见一下,那是不可能的事,只是被李治给阻止了。
老先生们只好略一欠身,以作表示。
等到李治发现老先生们也加入到排队的人群中,忍不住问一旁的高远:“所有人皆如此用膳?”
“非也。”高远解释道:“先生们有专属‘食堂’,只是一般甚少人去,似乎都喜欢在此处,连李太史也同样如此。”
“哦——”李治应了声,跟着看到那些老先生站在学子队伍里,不时地和学子们交谈叙话,心中若有所悟……
作为先生,在学子人群当中享受尊敬,那是应有之意;而作为学子,能够在课余得师之教诲,同样不易,正因如此,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致使老先生们放弃作为“先生”的权利,而走到学子中间。
在注重出身、讲究身份的大唐,如“皇家卫岗学堂”一般不在意出身地位的地方,可谓少之又少,或许,出自“学堂”的共同身份,弥合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李淳风同样很喜欢在“食堂”和学子们共餐,只是他今天上午和黄一清共同讨论“方程式”,所以比平时晚了一些。
“方程式”,那自然是冯宝说的,只是他本人会的也仅仅是“一元一次方程”,然而,这种利用特定符号以及“波斯数字”,来进行算学的解答,方便而且有效,只要喜欢算学的人,没有不感兴趣的。
若不是“学堂”有专人关注老先生们的日常,只怕李淳风和黄一清都想不起来吃午膳这件事。
更巧的是,他们一老一少两个人,在去“食堂”的路上遇见了许恢与苏永兴二人,一问得知也是去用膳,便结伴而行了。
他们四个人走进“食堂”的时候,用膳的学子们已经有近三成人离开了。
人少了,视野自然也开阔许多,李淳风扫视一下四周,本想着看一看老友们是否还在,哪知道一眼看见皇帝陛下和“英国公”李绩正坐在不远处的一张桌上用膳,看他们吃的津津有味的模样,似乎饭菜还颇合口味。而周围数桌,除了谢岩、高远,其他都是陌生人,有坐、有站的,想来必定都是随行护卫,至于守在桌边伺候的,那自然就是王伏胜了。
看到皇帝而不去拜见是为“大不敬”,李淳风还没有那么老糊涂,即请黄一清替自己准备饭食,自己则去李治那里。
黄一清是典型的读书人,对于人情世故这种东西,他向来都是认为浪费时间,所以,尽管他也看到了谢岩和高远,猜到他们可能是在陪同“大人物”,却认为过去一趟全无必要,还不如给李太史“打饭菜”呢。
许、苏二人情知有些事和自己无关,自然也不会凑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