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的想法也许是正确的,在说出来之后也得到了旁边参谋们的认同。不过认为正确并不代表文海就能够为此而做什么事情了,毕竟命令还是要执行的,现在的命令就是按照计划在这里搜索,毕竟这个当面下达的命令是不能被否认的。音频记录每个指挥官都是人手一份的,即使命令并没有被写入军队的系统当中,但也处于生效状态。
搜索队伍很快传来了最新的结果。第一轮的分析结果出来了,需要舰船进入指定位置配合探针进行第二轮扫描,以便于整体绘制星图。
在情报里面有着这个地区的星图,不过并不是详细星图,帝国不会允许详细的星图被联盟轻易得到的,所以舰队之前有的只不过是公开的内容。公开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只有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带的坐标,而且还有一点点误差。这里倒是没有空间站,对于舰队作战稍微有利,要攻击的目标要么逃离这个星系,要么就就留在这里慢慢的被磨掉。
第二次扫描按照调整之后的计划时间点开始了,超大范围的信号发射让整个星系变得嘈杂不堪。超多的信号源混杂在一块几乎达到了让电子战的效果,让文海的舰载雷达都出现一些异常信号点了,仿佛周围突然间刷新出来数千艘船一样,极强的干扰者舰船的信息。
这是大量的探针才能做到的,几百个探针的扫描效果是相当惊人的。实际上也不是没有人拿探针当成无视敌我的电子战工具使用的,只不过相对来说效果没那么好就是了。探针是没办法长时间使用这种功能的,而且舰载计算机也针对性的有应对能力,对于附近已经出现的目标都会保持优先跟踪,后续出现的干扰目标则后续显示,保证舰载计算机的目标至少是眼前的目标,而不是脱离探测和锁定的。
不过在探针启用的状态,强干扰状态会让舰船无法确定新的目标,又或者以极慢的速度才能确定目标,所以一般这是在遇到困境之后,增援舰队进场的时候才可能使用的方法,毕竟己方单位都具备相对应的识别信号,后勤舰可以进场之后趁着安全期对己方舰船进行支援工作。
当然了,时间稍微长一点的话,探针就会因为能量峰值时间过长而烧掉。探针在设计的时候就使用了一套峰值模式,只有扫描的时候才将功率提到最高,发射强烈的扫描信号波,扫描完成之后要短暂的进行强制冷却,需要花点时间的。而当成电子战手段进行干扰的话,基本上就是半分钟就烧掉,然后再启用一组新的探针。探针的数量没有几百个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所以如果使用这种战术的话探针的补给会很麻烦。
不过现在暂时还不用担心这种战术就是了,毕竟到现在为止,这个星系里的其他船暂时还没有发现使用战术探针的。战术探针的扫描半径更大,不过精度相对于常规探针来说要低一些,所以才使用如此庞大的阵列来进行弥补。复合计算出来的结果能够弥补低精度的问题。
第二次的扫描,由于数据比第一次纯探针进行扫描的要多,所以花费了更长的时间,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完成。
第三次扫描,基本上就是对已经扫描出来的星图进行填补了,毕竟小行星带内部还是有一些盲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