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和佛学的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格义第二个阶段称为教门第三个阶段称为宗门。
一个人初学外国语的时候必须先把一句外国语翻成一句本国话然后才能理解。他学说外国语的时候也必须把他要说的一句话先用本国话想好然后再翻成外国话。他的话是用外国话说的可是他的思想是用本国话想的所以必须经过这些翻译程序。
一个国家的哲学传到别国的时候也要经过类似的程序。佛教初到中国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人听到佛教的哲学先把它翻成中国哲学原有的术语然后才觉得可以理解。宣扬佛教哲学的人也必须把佛教哲学的思想用中国原有的哲学术语说出来然后中国人才能理解。这种办法当时称为“连类”或“格义”。《高僧传》说佛学大家慧远向听众讲佛学的“实相义”费了很多的时间听众越听越糊涂。慧远又用庄子的道理作解释引“庄子义为连类”听众就明白了。(《高僧传》卷六本传)
《高僧传》又说另一个大佛学家法雅因为他的学生对中国原有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佛教哲学了解得很少他就把佛教的哲学同中国原有的思想联系起来互相解释。这种办法当时称为“格义”(《高僧传》卷四本传)。
在当时的思想界中一般都认为玄学和佛学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它们的概念可以互相通用它们的语言可以互相翻译。
随着对佛学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佛学和玄学逐渐划清了界限。就翻译这方面说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意译就不免有“格义”、“连类”之处他的学生道生就简直用玄学的语言作文章了。以后的翻译逐渐改用直译重要的概念术语都直接翻音有名寺院的大宗派大都各奉一部佛教经典作为教义。所谓“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他们都不怎么提了这是佛教和佛学在中国展的第二阶段。
在中国近代史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严复是对于西方文化有比较真正的了解的人。他翻译了许多书他的翻译方法就是“格义”。他翻译了一段原文就写一段按语用一些中国原有的思想加以说明这就是“连类”。例如逻辑他原来翻译为名学这是和先秦的名学家相联系。后来做翻译工作的人提出了另外几个译名。人们觉得都不合适于是改为音译。逻辑这个名字就通行了。这标志中国人对西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佛教和佛学在中国展的第三阶段是宗门。这个宗就是禅宗。它不是和隋唐诸大宗派并行的而是它们的对立面。它不是像其他宗派那样信奉一部佛经信奉一部佛经作教条对它做咬文嚼字的研究而是不信奉一切佛经打倒一切佛经。它认为一个人的心就是佛从一个人的心中直接出的声音比任何经典都有权威。禅宗的和尚都不学习佛教的经典认为那些东西都是糟粕。可是他们把禅宗祖师的话都记录下来成为语录他们都学习这些语录这是禅宗内部的一个矛盾。以上所说就是佛教和佛学在中国展的第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