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153章 那咋办,谁让你喝多答应齐兄弟了。【求月票,求打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3章 那咋办,谁让你喝多答应齐兄弟了。【求月票,求打赏】(2 / 2)

在经过这几年的顺风顺水后,朱元璋虽然依旧保持着谦卑的态度去学习着很多人的优点和才学。</p>

可是,他内心之中也是很自傲的。</p>

毕竟,他才是如今义军的大元帅啊。</p>

这内心当中又怎么会没有一点骄傲。</p>

认为义军能有今天,跟他自己脱不开关系呢?</p>

就算他不这么想,他身边的那些部将们,也会这么夸他,让他渐渐自己都这么认为了。</p>

可如今,在听到刘伯温的这些话后,他突然发现,这所有的一切,都全部说中了自己。</p>

最起码,这些东西他从来都没有去解决过。</p>

虽然如今义军内部这些现象不是太多了,可回想一下,这些缺点,可全部都是齐衡在不声不响当中解决了。</p>

自己这个大帅,却什么都没有做。</p>

打仗,靠的是将帅们的勇猛。</p>

治政,则全部靠的是齐衡。</p>

甚至安丰路当时能有如此的变化,他自己这个做大帅的都不知道。</p>

尽管齐衡在上表的文书当中都曾经提到过,可自己却从来都没有太过在意过。</p>

如今想想,突然发现自己这些天,这些年月心中所谓的那些骄傲,根本一分钱都不值,屁用也没有。</p>

反观这刘伯温,区区几句话,却将他们义军的痛处全部给点了出来。</p>

这一刻,朱元璋才突然明白,为什么自古以来的帝王大多都是那些士族了。,</p>

因为这些读书人,从一开始就能知道自己缺什么,少什么,需要弥补什么。</p>

这些东西,在书籍当中都学过。</p>

可自己呢,穷苦出身,什么都不知道。</p>

就这,还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存在,义军才能有了今天。</p>

这一刻,刘伯温的话对朱元璋的内心触动极大。</p>

一时之间,朱元璋甚至都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满脑子都是刚刚刘伯温所说的那些话。</p>

就算是他引以为傲的打仗,也如刘伯温所说的一模一样,完全都是靠着自己脑袋里的临场发挥。</p>

想到什么办法就用,也不知道管不管用。</p>

要么就是以往战斗的一些经验。</p>

却完全不知道,不懂任何的兵法之策。</p>

还有他曾经打的那些败仗,手下的那些将士们,可不就是作鸟兽散吗?</p>

就在这时,朱元璋一旁的树枝上突然响起一只鸟叫。</p>

这才将他从沉思当中唤醒。</p>

想到此刻自己身处的环境,朱元璋缓缓起身,不自觉的端起了茶杯。</p>

想要喝点水,却发现杯里早已一空。</p>

看着此刻朱元璋的状态,李善长还故作好人的看了刘伯温一眼,好像在责怪刘伯温说这些做什么。</p>

可刘伯温也清楚,这些不都是你挖的坑吗?</p>

就当刘伯温心中惶惶不安时,朱元璋却突然将手中的茶杯一摔。</p>

茶杯碎了一地的声音响起,将刘伯温吓了一跳。</p>

忙说道:“在下言语放肆,多有得罪。”</p>

可朱元璋却缓缓开口道:“骂的真痛快,先生这十恶,把义军的毛病全都揭穿了。”</p>

刘伯温一愣:“大帅真的是这么认为的?”</p>

朱元璋神色笃定的说道:“真真切切!”</p>

见此,刘伯温的心中颇有一股将遇明主的感觉,毕竟,曾经这十骂,他也上表了朝廷,可是朝廷却没有半点的回应。</p>

他心中有些激动的说道:“大帅,这十恶不但义军有,官兵也有,而且可能更严重。大帅,当时我在奏折上写下这十条时,一半是在骂义军,另一半,则是借着在骂义军,来骂大元朝廷啊。”</p>

朱元璋指着刘伯温,真切的说道:“骂得好,骂得好哇!”</p>

而一旁的李善长,见自己给刘伯温挖的坑,竟然让他有了表现的机会,便又缓缓的在朱元璋身边说道:“千古名骂,万载相传呐。”</p>

这话一出口。</p>

刘伯温和朱元璋的脸色皆在一瞬间发生了变化。</p>

刘伯温听出了这李善长话中的恶意,而朱元璋自然也听了出来。</p>

李善长此言,就如同在朱元璋的心头上插刀子,告诉他朱元璋,此言日后是要被万载流传的。</p>

到时候,你朱元璋可也是这被骂当中的一员。</p>

尽管你如今不在乎,日后呢?</p>

成了皇帝呢?</p>

可显然,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想那么远。</p>

他在瞧了一眼李善长后,便又对着刘伯温说道:“先生,咱劳您大架,把这十恶给咱写下来,每个字都要有拳头那么大,咱要把它给挂起来,天天看,夜夜想,直到......”</p>

说到这里,朱元璋沉默片刻,道:“直到,改天换日的那天。”</p>

见朱元璋有如此气度,刘伯温心中长长出了口气。</p>

眼中也满是赞许。</p>

不愧是自己看中的日后帝王!</p>

..........................</p>

随着朱元璋与刘伯温之间畅谈结束后,他们之间交谈的内容,却在不经意间义军流传到了整个金陵城内军队当中。</p>

军队当中的军官们,多多少少都在别人的口中听到过这些话。</p>

尤其是在听到刘伯温说他们义军作战毫无章法,形同群殴,胜时聚集,败时做鸟兽散。</p>

为将者心胸狭隘,为士者缺乏训练。</p>

这些话,对于这些军中的将士们而言,便犹如在他们的脸上狠狠的扇巴掌。</p>

毕竟,在战场上浴血厮杀,打下这些地盘,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东西,也是他们唯一的本事。</p>

可如今,刘伯温却在朱元璋的面前如此的诋毁他们,这不是将他们的功劳磨灭吗?</p>

这些话,可谓诛心。</p>

将他们内心最骄傲的东西扔在了地上随意的践踏。</p>

虽然朱元璋有帝王心胸,可以不在乎刘伯温当着他的面说这些话。</p>

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心胸。</p>

都可以像朱元璋这样,不仅不引以为耻,还要将其悬挂在墙上,让自己日日思,夜夜想。</p>

为的就是让自己能够谨记这些教训。</p>

这些话,让原本刘伯温在将士们面前还算不错的印象,瞬间跌倒了谷底。</p>

在这些将帅们的眼中,如今这刘伯温已经是一个跟他们不同心,喜欢在大帅面前嚼舌根的小人了。</p>

甚至,认为这刘伯温自持浙东名士的身份,压根都看不起他们这些草莽出身的人。</p>

在悄然无声之间,刘伯温在军中的形象,已经完全变化。</p>

成为了所有将士们敌对的人物。</p>

而这一切,都是李善长的手段。</p>

在李善长看来,刘伯温留在朱元璋身边一日,对于自己而言就存在一天威胁。</p>

也会让自己每天都想起自己在科举当中没有比过对方的事情。</p>

作为曾经的失败者,对于自己如今的地位,李善长则更加看重。</p>

毕竟,他没有什么功名在身,如今所得到的一切,就是他最后的一点依仗了。</p>

况且,如今刘伯温已经投靠到了齐衡的麾下。</p>

虽然自己对于齐衡如今的地位还无法有丝毫的撼动。</p>

自己也自认比不过齐衡的才能。</p>

可是,刘伯温毕竟不是齐衡。</p>

而且,对付刘伯温,也是在对付齐衡。</p>

让齐衡的势力不至于一天天的扩大。</p>

清晨。</p>

在心中憋了一夜的汤和与徐达,一大早便来到了李善长的府邸当中。</p>

可刚刚走进没多久,就当汤和与徐达随口说着文人的事情时,李善长却突然从长廊的拐角走了出来。</p>

在看到李善长的一瞬间,二人皆是一惊。</p>

可那李善长,却仿佛早已知晓这二人会来一般,面带笑意。</p>

汤和徐达二人随着李善长来到了后院的凉亭当中。</p>

坐在石椅上,汤和在这过程中也猜到了李善长应该是知道他们来得原因,便爽快的说道:“李先生,您应该也瞧出来了,那刘伯温一到,就成了上位的座上客,心头肉。”</p>

“那风头,都超过了先生你。”</p>

明白汤和他们此行来用意所在的李善长,脸上只是轻笑着,却什么也不说。</p>

汤和继续说道:“你当然可以保持风度什么都不在乎,可咱们弟兄们心里头不服啊。”</p>

听到这话,李善长微微一笑,端着架子,说道:“我天生就这风度,用不着保持。”</p>

随后又明知故问的说道:“可你们俩有什么不服的啊?你们是武将,要我说,汤帅,你得有点胸怀嘛。”</p>

汤和不屑一顾的笑了笑,说道:“李先生啊,这就不是个胸怀的问题,那刘伯温跟咱们根本就不是一路人。”</p>

李善长装出疑惑的问道:“这话从何说起啊?”</p>

汤和道:“李先生,咱们都是淮西出身,而那刘伯温是浙江官吏出身,杀过不少义军弟兄,如今被元廷抛弃,穷途末路了,才投靠了咱们。”</p>

“咱们弟兄啊,信不过他。”</p>

作为如今三位正将军当中脑子比较活络的一个,汤和并没有直接说出刘伯温痛骂他们的话,反而是以这样一个理由打开了话头。</p>

闻言,李善长缓缓道:“今非昔比啊,刘伯温已非当年,再说,你们这话跟我说有什么用,那刘伯温又不是我请来得,而且,如今的刘伯温是大将军的门下,你们往日跟大将军关系那么好,为何不去找他呢?”</p>

一旁的徐达比较性子直,直接说道:“咱现在就去找齐兄弟和上位说去,摊开了讲。”</p>

可正当他起身时,却被汤和给拦住了。</p>

随后转头看向李善长说道:“我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去跟齐兄弟去说,可如今那刘伯温毕竟是齐兄弟的门下,若是这么去说,也是怕齐兄弟多想。而且上位那人李先生也是知道的,咱跟他说有什么用。”</p>

听到这话,李善长笑了笑,也不再矫情,直接说道:“如今刘伯温刚刚来到这里,我们又何必这么急呢?要给人家也留点颜面。而且,如今他刚来,又给上位讲了那么几条建议,也颇有价值,如今上位正看重此人,很是喜欢,此时去说,也确实没什么用。”</p>

“要我说啊,这人都是慢慢的接触时间长了,也就知根知底了。那刘伯温是什么人,我是最清楚的,像他这样出身书香门第的,向来喜欢什么清净清雅,跟我们这样的人不一样,在为人处事上,自视甚高。要我说,汤帅、徐帅,你们也别急,多听听,多看看,等到了上位对他看清楚的时候,再说也不迟嘛。”</p>

李善长这话,深深浅浅的,让徐达和汤和听的一阵迷糊,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p>

但也隐约的听出,李善长是要他们暂且先忍耐忍耐,等到了时机再说再做。</p>

想到这里,徐达和汤和也就差不多得到了这一趟前来的目的,又互相聊了聊后,这才缓缓离开。</p>

下午。</p>

大帅府内。</p>

朱元璋传令军中大小官员,都汇聚在了他的大帅府中。</p>

昨日在听到刘伯温的话后,他一整晚都在思考,左思右想,觉得这些东西不能光他一个人学习改正。</p>

也要所有义军学习改正,才有效果。</p>

“大帅上朝,众帅觐见!”</p>

随着大帅府外士兵的一声高喊,门外的军中将领、以及李善长刘伯温皆来到了府中。</p>

在看到左右两侧站着的众人时,朱元璋缓缓开口道:“今日咱聚议呀,是要送给你们一件宝贝。”</p>

“啥宝贝啊?”</p>

“律令!”</p>

说着,朱元璋从案桌上拿起一本册子,继续说道:“是啥律令啊?”</p>

“是建军施政的律令。”</p>

随着话音落下,两名马秀英的丫鬟,缓缓从后台走出,手中端着两个托盘,上面放着一本本的册子。</p>

随之,将其一本本的发给了在场所有将领们。</p>

看着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拿到了这本律令,唯独那李善长和刘伯温没有。</p>

刘伯温的脸上不由的露出了隐含的得意,毕竟这些律令都是根据他自己的十骂而来。</p>

</p>

可见朱元璋是真的看重他。</p>

而台上的朱元璋也在这时说道:“这律令啊,是咱同李善长、刘伯温共同商量制定的,连夜拓印了五十本,先发给副将以上的官员斟酌,待修订后,再发给全军将士。九夫长以上,人手一本。”</p>

虽然之前已经下达了一些军规军纪,但朱元璋还是根据刘伯温的那十骂,在齐衡的军规军纪上又增加了一些。</p>

“在这律令当中规定啊,对待孔圣、书院、士绅、商贾、战俘、民众、农桑、僧侣、经济,九方面的方针策略。”</p>

“各州府县、各部各营,都要照此遵行。”</p>

“这可是个好东西呀,一个,从此以后所有将士都有章可循,第二个呢,如果不识字的,可以把它当做识字的课本。又懂规矩,又长学识。”</p>

说到这里,朱元璋将手中的律令一放,瞧着在场的众人说道:“咱可把丑话说在前头,十日之内,把它给咱背熟了。如果有谁丢了,忘了,甚至换酒喝了,我把他一撸到底,给咱养马去!”</p>

朱元璋这话虽然说的严厉,可却有深有浅,在场的将领们听到后都是一阵的大笑。</p>

朱元璋见此也不生气,跟着大伙儿笑道:“好了好了,咱就先说到这里,下面,请夫人说话!”</p>

随着朱元璋说完,众人纷纷看向了朱元璋身边的马秀英。</p>

马秀英在众将士当中的名声还是很好的。</p>

平日里个人家里有什么大小事,马秀英都会在礼节上照顾到。</p>

给点银钱,帮个忙,都是常有的事。</p>

虽然马秀英没有任何的职位,可在大伙儿的心中,却都认这位大帅夫人。</p>

如今见马秀英罕见的出现在堂前,也都非常给面子,一个个立马安静下来,等待着马秀英说话。</p>

而马秀英也没有太多的废话,直接说道:“各位弟兄,我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宝物。”</p>

“内眷管理条例,这不仅是给你们,也是通过你们给各位的父母,家眷的。”</p>

说完,叫了声台后的丫鬟:“玉儿。”</p>

紧接着,那两个丫鬟再次端着一盘盘的文书走了出来。</p>

看着丫鬟们一个个往下发文书,马秀英也趁着机会说道:“这份律令当中规定了,军士几岁可婚,婚后如何生活,父母子女如何供养,每月的柴米油盐如何发放,还有,男人出征打仗时,女眷如何留守,男人如果阵亡,遗孤的抚恤标准。”</p>

听到马秀英的话,众位将士们纷纷叫好。</p>

一是给马秀英面子,二是这东西对他们也确实有好处。</p>

可马秀英却说道:“先别急着叫好,这份律令当中还规定了,如果你们这些将帅虐待妻女,她们将如何伸冤告状,如果你们敢抛弃她们,她们将得到怎样的补偿。”</p>

在马秀英说这最后两句时,还悄悄偷看了身边的朱元璋一眼,而朱元璋则立马装出一副没看到的样子。</p>

“而你们,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和代价。从现在起,义军的所有家眷,由帅府内政司统一管理,而内政司嘛,由我直接掌管。”</p>

随着马秀英的话说完,朱元璋带头起身,躬身对着身边的马秀英拱手道:“遵命!”</p>

下方的将士们也一个个笑着喊道:“遵命!”</p>

夜晚,大帅府后院。</p>

朱元璋寝屋内。</p>

朱元璋躺坐在自己屋墙上挂着的十骂下,一边看着墙上的字,一边让丫鬟倩儿给他揉着肩。(未完待续)</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