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感慨地说道:“其实老八的事情,确实是朕太过冲动了。正如你所说,爱之深则责之切,朕对老八一直都寄予厚望,所以才会对他做出那种事情来感到尤其难过。但回头想想,老八虽然名利心强了些,却一直也都还算孝顺,对他额娘也一直都念念不忘,这样的孩子又怎会故意做出那种事来呢?朕的心里早就不生气了。只是朕就琢磨着,如今朕的儿子们大多都在这儿来了,究竟有多少人会为老八出头呢?他们平日里满口的兄友弟恭、骨肉亲情,真要到了关键时刻,谁又会把满口的话都付诸实践呢?结果朕等了又等,只等来了你这么一个!”</p>
听着这一番话,胤禛不由在头上渗出了密密的汗珠。</p>
想到之前晴鸢所说的话,他不得不承认她对康熙心理的揣摩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这些儿子们。只有她一个人想到了康熙对他们的态度,所谓帝王心术,不过如此。如今众多的阿哥们齐聚一堂,康熙对他们的考察并不仅仅是在平日的行为举止上,更是在这种突发的事件上。若不是因为晴鸢的坚持,他也不会主动为胤禩求情,那么他今日也就必然会被康熙跟他的那些兄弟们放到一起,都是“言行不一、口蜜腹剑”的代名词,那么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就都成为了泡影,在皇帝面前,只要有那么一点瑕疵,皇帝的整体印象就会完全发生逆转。</p>
不禁在心中大大松了口气,他感到那么一丝的庆幸,随即毕恭毕敬地说道:“皇阿玛,您也不必太过伤怀,其他的兄弟们必定都还是担心八弟的,只是可能还没有鼓起勇气来向您求情,毕竟八弟的确是有错在先,他们也怕冒然求情的话会令皇阿玛更加生气。您刚刚才过完寿,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您在这种时候还不开心啊!他们也是一片孝心。”</p>
康熙等他说完,冷哼了一声道:“我知道你是真的关心兄弟,但也不必为他们说话了。难道兄弟的安危还比不上朕的一时喜乐吗?况且,难道他们都以为朕真的是那种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君吗?和一位兄弟求情就一定会激怒朕呢?”</p>
这番话胤禛可解释不了,也不想解释。康熙对其他儿子们的怒气越大,对他的好感也就越强,越能显出他的与众不同来,这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又怎会自己去破坏了它?</p>
于是,他只是一副惶恐的样子,埋着头跪在地上,一声不吭。</p>
康熙发泄了一通,心情觉着好了许多,于是便缓和了口气,对一直跪着的胤禛说道:“好了,老四,起来吧。你今儿个能够做这件事,朕心甚慰,看来也就只有你是真心关怀兄弟的人了!放心吧,别说朕早就不生老八的气了,就算还在生气,看在你的面子上,朕也会放他一马的。”</p>
胤禛站起身来,松了口气,恭敬地说道:“儿子不敢当皇阿玛的夸奖。原来皇阿玛早就明察秋毫,倒是显得儿子莽撞,多此一举了。相信若是老八听到了皇阿玛这番话,也一定会很开心的。”</p>
康熙笑着说道:“你也不必妄自菲薄。你做得很好,朕记下了,这次算你的大功一件,你照顾这只海东青也费了不少心思,朕就将它赐给你了,希望你能牢牢记住这次的事情、记住朕说过的话,永远如此友爱兄弟、心存善意,如此将来才能有容人之量,才能够做成大事!”</p>
胤禛心头顿时一跳,随即便是一阵狂喜,看着康熙激动地说道:“多谢皇阿玛的教诲,儿子记住了!儿子一定谨遵皇阿玛的指示,真心实意待人,脚踏实地做事,断不会令皇阿玛失望的!”</p>
见他领会了自己的意思,康熙很是安慰,伸手拍了拍他的肩,和声说道:“好了,这事就到此为止了,回去吧,谁也别再纠结于此事了!”</p>
胤禛点了点头,低着头让到一边,让康熙先行,然后自己跟在身后,缓缓往回走去。看着前方康熙虽然老迈,但却依然矍铄有力的步伐,心中不禁感慨万千。</p>
回到寝宫之后,康熙便对李方说道:“去,将老八叫来。”</p>
李方应了一声,看了看一旁低眉敛目的胤禛,便转身而去。</p>
他方才在一旁将康熙父子间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跟在康熙身边贴身侍候的他比任何人都能明白康熙的心意,当下便不由对胤禛刮目相看。自古以来,唯有能够体会上意的人才有升迁的机会,更何况康熙方才那一番话,隐隐中透出了对胤禛寄予厚望的意思。如今康熙已经渐渐老迈,跟前几年不同,他是真的开始有心寻找自己合适的接班人了。此时谁能讨得康熙的欢心、取得康熙的信任,将来继承大统的可能性就会大增,如今看来,这位四阿哥确实是苦心造诣、行事有方啊!</p>
身为太监,察言观色乃是他们的本能,见风使舵更是他们生存的根本,如今胤禛从他的兄弟们当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康熙更多的信任和宠爱,则他的心中自然要将胤禛放到一个更加高的位置,平日的行事作为也当更加偏向于这位四阿哥,因此,不知不觉中,胤禛便又多了一位潜在的强力的内援,对他今后的行动好处不言而喻。</p>
胤禩在家中,突然听到皇帝的宣召,不由顿时一愣。这还是自从寿礼出事之后,康熙第一次主动召见他,以至令他差点反应不过来。然而随即,他便欣喜若狂,急忙命琪歆为他更衣,整理仪容,然后便匆匆出了门,向着康熙的寝宫走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