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乾隆四十八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 罗教老堂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五章 罗教老堂船(2 / 2)

趁着这个功夫,鲁寿山拿出了赵新给老黄的信。“黄老板,这是我家老爷让我给您的。”

老黄看完赵新给他的信后,沉吟了一会儿,问道:“赵大人还说什么了没有?”

“没了。”

老黄听了点点头,道:“这事得等回了上海才能办。我会尽快交给你的。”

“不妨的。”

“黄老板,我想问您件事。”

“请讲。”

“上次我们在上海做的那件事,首尾如何?”

“这事你不问我也正想和你讲的。官府那边查了许久也没结果,最后的定论是桩无头案。放心吧!”

等到所有货物都搬运完毕,自己这边的一百多人也都登上了雷神号时,沈敬丹冲老黄拱手道:“如此,扬州的事务就拜托黄兄了。”

老黄哈哈笑着对沈敬丹拱手作别,带着鲁寿山等人上了沙船。他们这一次回去的路线依然从张家浜、野猫塘一线偷渡。其实说是偷渡,苏淞水师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实际上这条水路的买路钱是每条千石沙船五百两银子。不过也正是因为价格昂贵,所有鲜少有船走这里。

两天后的晚上,鲁寿山他们已经住进了上海县城外的客栈里。为了避免引人注意,他们这十五人分成了三路人马,分别入住了两家客栈。

鲁寿山带着五个手下住进了位于行仁里的客栈,徐大用带着另外五人住进了另一个院子;王长生则带着一个人住到了盐马头的一家客栈。

次日一早,王长生一个人便来到了陆家浜桥附近,发现一条三百石的拖驳船正停靠在河岸上。船上的一个架子上,挂着一个鸟笼,里面养着一只画眉。

王长生长出一口气,心说这船居然还在。他顺着石阶走到船上,一个五十多岁的商贩模样的人从船舱中走了出来,满脸笑容的招呼道:“这位客官想买点什么?我们这里南北货都有。”

王长生看了两眼货架,抬手指着那画眉,低声对那老者问道:“请问将军生于何处?”

那老者面色一变,打量了王长生一会儿,微笑道:“客官请随我进舱内看货。”

两人刚进船舱,从紧里面走出了两个壮汉,三人把王长生围住,那老者道:“将军生于何处?”

王长生一拱手道:“昆仑山。”

“能飞多高?能飞多远?”

“高能飞到天外,远能飞到天边。”

“什么眉,什么眼?!”

“龙眉,凤眼。”

“大毛多少?小毛几根?”

“大毛一百二十八根,小毛九千九百九十九根。”

“将军一天叫几声?”

“知音则叫,不知不开口。”

王长生和那老者一路对了半天切口,越对越是满面笑容,到了最后,船上三人冲王长生一拱手道:“原来都是教中兄弟。”

王长生拱手道:“小子王长生,崇明人。”

那老者道:“请问兄弟的老官是何人?”

王长生拱手道:“家师姓朱讳贵。”

老者笑道:“原来是朱三哥的徒弟,难怪你能找到这里。朱三哥可好?我们得有七、八年没见了。”

王长生黯然道:“乾隆四十六年,崇明海潮,发了大水,家师一家不幸遇难。”

老者闻言长叹一声,道:“既然寻来了,那就都是自家人。”

王长生抱拳道:“还没请教老官高姓?”

老者道:“我是你师父的结义兄弟,我姓刘,单名一个昭字。”

王长生闻言一惊,立刻跪倒在地,口中道:“原来是刘师叔。小子给刘师叔请安。”说完就磕了三个响头。

等刘昭将他扶起后,王长生这才道:“师父以前曾告诉我老堂船的事,我这次也是过来碰运气。没想到竟然还能遇上刘师叔。”

刘昭道:“我也是昨日才从天津回来。你若是昨日之前来找,也是找不到的。最近朝廷对我罗教查的太紧,我们差不多每处也就停留两三日便走。来,先跟我进去参拜罗祖吧。”

王长生随着老者走进船舱里面,揭开一扇帘布后,露出了一个不大的空间。此处被布设成了一个佛堂的模样,正中供奉的是一尊类似佛像的神像,桌案上供奉着香花水果和檀香蜡烛。

这里,就是罗教(无为教)在运河上的秘密堂口。这条船被称为老堂船,也叫香火船。

话说罗教的创始人叫罗梦鸿,法名普仁(静卿),法号悟空,道号无为居士,出生于明代正统七年(1442-1527)的一个山东军户家庭。据说罗梦鸿由《金刚科仪》受启发而悟道。此人悟道前,曾在古北口服役,是当时密云后卫的一名从事漕粮转运的陆运军人。所以他悟道之后,便在附近的的司马台堡传教。

明代引白河水入密云的潮河后,从通州漕运到密云的军粮一年四季往来不断,每年水陆运送的漕米约占密云县当时军粮年总储量的九成以上。罗梦鸿选择在这里传教,再加上他的社会关系多与漕运水手有关。因此,罗教便在漕运水手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而密云就成为北方漕运水手信仰罗教的圣地,更有水手从南方运粮至此,朝拜罗祖。

至于罗教在江南的广泛传播,就要归功于罗梦鸿的一代弟子翁岩、钱坚、潘清三人。这三人也被称为“三祖”。明代江南的的漕运水手中,有上万人来自山东、河南、北直隶各处。这些人不论在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是无处依托。

由于漕船回空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客栈酒家不愿容纳他们,寄居庵堂就成了他们唯的一选择。生老病死无人问津的恐慌,更使他们选择投身罗教,以寄托生死,通过收徒来延续香火。而处于宗族观念浓厚社会之中的漕运水手们,对这些都是梦寐以求的。在罗教之内,水手们可以互帮互助,运粮船经停的淮安、天津、通州、京师等处也都有人照料他们。

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漕运水手的罗教信仰被清政府发现了。清廷下令严查罗教,拆毁或改用了罗教的庵堂。雍正五年,江浙水手之间发生血案,在审问中,官员得知漕运水手大多信仰罗教。此事惊动了皇帝,他命地方官员彻查,结果罗教庵堂被查出原有七十二处之多,现还有三十余所,当时的雍正帝本身就崇奉佛教,于是便采取了较宽大的处置措施,而杭州、苏州等处的庵堂也都部分存留了下来。

乾隆三十三年,因为一场著名的全国性谣言--“叫魂案”的牵连,罗教受到清廷的打压。原本就不多的庵堂被查抄一空,首犯朱文显、僧性海均依为首律拟绞监候,其他人或杖责,或流放。罗教由此转入地下。

陆上的庵堂不能开了,罗教众人便将庵堂转到了船上。王长生找到的这条拖驳船,平日里以在运河沿途贩卖南北货为掩饰;而它真实的身份则是罗教的秘密集会场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