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在1920年全年,生产出的钢铁也成功突破了1亿吨,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钢铁产量加起来也没有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高。
而中华民国的钢铁消耗也成为全球第一,全年普通钢铁基本上没有出口,相反还从欧洲进口了1500百万吨的钢铁。
这样的钢铁产量,和后世的中国相比并不高。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无比惊人了。
而中华民国在进口钢铁的同时,则大量向世界出口不锈钢产品和低合金钢,以及出口汽车等钢铁制品。
那些出口创造了大量的外汇,那些外汇又被大量购买各种矿产,以及进口欧洲的钢铁。
随着国际贸易的展开,海洋运输业也进一步的发展,中华民国到1920年年末,商船总吨位已经突破了1300万吨。
除了美国和日本港口看不到中华民国的商船,其他各个国家的港口都能看到中国商船的身影。
这些中国商船吨位普遍都在一万吨以上,而那些运输大宗商品的远洋商船,吨位一般都在三万吨以上,甚至是达到了五万吨级。
而油轮方面,中华民国的油轮总吨位达到了450万吨,印尼、波斯、阿富汗的油田都开始出油。而更多的油轮依旧正在制造当中,中华民国的商船制造几乎是开足了马力。
远洋渔船也被大量制造出来,五六千吨级的拖网船有将近300艘,这些大型拖网船,甚至是开到了欧洲海域,在欧洲北海渔场大肆捕捞鳕鱼。
鳕鱼是一种口味比较淡的鱼,中国沿海也有产出,叫做大头腥,因为口味清淡,这玩意不受中国大厨们的喜爱,在欧洲也是给穷人吃的一种鱼。鳕鱼被大量捕捞后,一般是被中华民国运回来卖到经济殖民地给那些穷人吃,同时也供应国内市场,价格极为便宜。鳕鱼口味尽管清淡,但实际上营养不错,鳕鱼罐头也成为中华民国普通老百姓可以大量食用的廉价食品。
鳕鱼这个玩意,在后世的中国很流行,但实际上吃的并不是真正的鳕鱼,而是其他的海鱼,只是冒充个鳕鱼的名字。但是冒充鳕鱼的海鱼还更高级,为鳕鱼打出了名头。在后世的中国市场上,渔产名字混乱非常常见,各种冒充,各种李鬼李逵。
这个年头各国的领海还不怎么宽,也没有什么两百海里经济专属区的概念,只有中华民国在东北海提出了这一概念,但还未被国际所接受。
中华民国的远洋渔船也可以到欧洲公海海域捕鱼,这些拖网船一网下去,就能一网打尽,甭管大鱼小鱼,统统捞起来。
船上装满了就和补给船会合,将渔产转移到补给船上,然后继续捞。这些欧洲捕捞的鳕鱼,有的被卖到经济殖民地,有的则运回去加工成鳕鱼肉罐头在全国各地销售,而那些不合规格的小鳕鱼,打成鱼粉当精饲料喂养牲畜。
纽芬兰渔产也是一个盛产鳕鱼的地方,也遭到了中华民国的荼毒,拖网船在公海完全就是疯狂捕捞,反复的扫荡。
在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鳕鱼实在太多了,号称是踩着鳕鱼背都可以在海上走的世界大渔场。
那些中华民国的拖网船捕捞效率极高,那些运输渔产的补给船来了一艘有一艘。
而在秘鲁渔产,也有很多中华民国的拖网船。秘鲁渔产这年头没什么开发,主要是秘鲁渔场主产鱼类不合适食用。秘鲁的鱼粉产业也未发展起来,所以中华民国成为秘鲁渔场的主要投资方,这些拖网船直接在秘鲁领海和公海上疯狂捕捞。然后运到岸上,由秘鲁工人加工成鱼粉后运回中华民国。
秘鲁渔场的鱼粉质量很高,是良好的蛋白精饲料。
另外还有两艘上万吨级的远洋渔船在南极捕捞磷虾,磷虾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水产品,而且种群极为庞大,南极磷虾的数量后世的科学家预计在5亿吨~6。5亿吨之间,甚至有人预计南极磷虾有50亿吨的种群数量。
不过捕捞南极磷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磷虾体内有较强的消化酶,磷虾死亡后这些消化酶会开始分解。所以磷虾捕捞后,3小时内必须加工完毕,这样才能被人食用。如果是饲用的,则需要在10小时内加工掉。
而且在南极捕捞磷虾远离港口,效率不高。
所以磷虾这个东西,商业化捕捞的技术还不是太成熟,中华民国这个时候也只是造了两艘磷虾捕捞船到南极去进行捕捞,只是积累经验,并改善捕捞技术。为的是日后能够对南极磷虾进行开发利用。
日后磷虾还是有商业价值的,毕竟磷虾是冷水渔产,蛋白质质量高,而且很干净,有一定的附加值。
在全球各大洋,则有大量的中华民国渔船在猎取金枪鱼。
金枪鱼是一种高档的深海鱼,这个时代因为保鲜技术在各国之中还未成熟,海洋还远未成为各国的狩猎场,因此金枪鱼数量非常庞大。
然而在保险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造船业规模庞大的中华民国,海洋已经变成了中华民国的狩猎场。
此时世界的金枪鱼,一年捕捞四五百万吨都不会影响种群。
中华民国制造了大批千吨级的金枪鱼渔船,这种渔船投资相比一般渔船要大一些,但是想不拖网船却是成本更低,比围网的成本也更低,毕竟金枪鱼是吊钩捕捞的。
一个渔船带着数百个吊钩,追逐金枪鱼的鱼群,每一艘渔船可以装运几百吨的金枪鱼。就连那些金枪鱼幼鱼中华民国也不放过,用拖网船捕捞起来,然后加工成美味的油煎金枪鱼罐头。
现在的世界各地,连南极都是中华民国的渔船,其他海域更是经常能看到在公海上进行捕捞作业的中国渔船。
远洋商船的远洋运输,以及远洋渔船的远洋捕捞,都为中华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而在远洋捕捞房面,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更是出台了补贴政策。
本来油价就足够低了,又有油价补贴之类的,远洋渔业的利润变得非常不错,吸引了大量的从业者。
在中华民国的近海渔场的休渔期延长后,很多渔民都开始向远洋捕捞的方向发展,开着船驶向远方的大洋。
中华民国的造船能力也在1920年年末上升到了450万吨,美国的造船能力只有中华民国的一半,英国也只有中华民国一半的造船能力。而英国和美国所制造的船只的吨位却远远不如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造船业依旧在疯狂造船,特别是大吨位的集装箱货船、油轮、运煤船,以及大量的远洋拖网渔船。
其中油轮、运煤船和渔船数量增在急剧增长。
远洋商船的总排水量吨位也在爆发式增长,而且开始以大型远洋商船为主,主要为中华民国运输大宗商品。
随着中华民国将大量轻工业外包,加上向经济殖民地出口商品,进出口所需的大型商船还将继续增长。
而与欧洲、南美洲、澳洲的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而在印度、非洲的矿产进口也在增长,中华民国本身就产生了大量的商船需求,导致如今商船需求极为旺盛。
上千万吨排水量的远洋商船根本无法满足愈加庞大的运输量,中华民国的造船业之繁荣,已经是逆世界发展了。
战后的世界尽管有旺盛的商船需求,但是随着中华民国的商船的涌入,与美国商船展开竞争之后,英国和美国的商船增长都已经出于一种缓慢的阶段。
因为英美的大吨位远洋商船根本没办法和中华民国的远洋商船竞争,中华民国的远洋商船吨位大,运货量多,运费成本根本没办法相提并论。
中华民国也因为远洋运输成本的下降,开始在全球大量攫取各种资源,所以中华民国的商船需求量就变得极为恐怖了。
本身那些经济殖民地就在不断的发展,货物进出口不断增长。加上中华民国可以凭借更低的运输成本,在全球各个落后国家开采矿产,使得之前没有远洋运输价值的东西变得有运输价值。
中华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各种资源。
中华民国的远洋商船起码能增长到3000万吨排水量以上,现在只是1300万吨,沿海的造船能力到现在还在增长。
不过造船业基本上都是财团垄断的,其他的民资没有相关的技术,至于进口其他国家的造船设备,那根本没得玩。现在中华民国的商船制造技术可不是其他国家的造船设备能相比的。而且购买其他国家的船坞价格还比较高,而且还是高价进口不怎么样的玩意,这关税也就够被扒一层皮了。
在资金方面民资也不是那么容易扎进大型商船的制造。
不过民资却是大量投资远洋运输,也买船跑货。民资购买的一般都是小型商船,万吨级上下的,这种商船不是用来运输大宗货物,而是跑快速运货为主,需要花脑子去计算回报率,经营起来需要头脑,所以财团只保留一部分万吨级左右的商船,其他的都交给民资去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