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就进入了八月,王铎和王重荣还没有拿下夏阳,可朱温也同样出不了城。</p>
在此期间东都洛阳又一次落入了唐军的手中,葛从周和张言退守潼关与胡真会合,由于潼关形势紧张。东都洛阳的失守,让潼关这座雄关显得格外重要,潼关的形势也变得异常紧张。即便是如此,胡真依然分出了五千名将士支援合阳,并吩咐他们到合阳之后一切听从张存敬指挥。在潼关如此危急关头胡真仍不忘了朱温的求援,可见他对朱温当年的知遇之恩是多么的重视,或许在他心中,只知有朱温而不知有大齐皇帝。只要是朱温的一句话,他可以毫不犹豫的去执行,即便是让他对大齐倒戈相向他也绝不会皱一下眉头。</p>
葛从周把守禁坑,张言和胡真两人把守潼关,几人各帅人马几经血战,这才暂时把大成、平卢、天平、卢龙、泰宁等藩镇的联合进攻阻挡在了潼关之外。不过这只是暂时的,由于唐军越聚越多,潼关然占有地利,可也并非固若金汤,唐军每隔三五天就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小规模的骚扰更是接连不断。</p>
大齐的境况一日不如一日,长安的粮食储备越来越少,米价上涨了数十倍不止。黄巢坐守空城却毫无办法。朱温的告急文书已经到达了长安,却并没有送到黄巢的手中,首先看到朱温的告急文书的是孟楷。如今长安境况日下,他哪里想分兵去支援朱温?他当然想留着足够的兵力做最后一搏。</p>
孟楷知道黄巢对朱温的重视,是以他把朱温的告急文书给压了下来,并吩咐如有同州的战报首先要呈给自己亲自批阅。他心中叹道:“黄大哥,我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希望你不要怪小弟隐瞒军情,为了大齐,为了大哥,也只能弃朱温于不顾了。”</p>
东都失守,给黄巢这个大齐皇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或者真的应该如朱温所说,长安非久留之地,与其困守长安,倒不如弃城而走,另觅富庶之地为根基以图东山再起。可如果一旦放弃长安,辛辛苦苦建立的大齐政权会不会就此分崩离析?辛辛苦苦聚集起来的将士会不会就此各奔东西?</p>
面对现在这种局面,是撤出长安重头再来,还是背水一战与李唐血战到底?现在在黄巢心中挥之不去的已经不在是天下黎民苍生的安居乐业,而是大齐与李唐的义气之争。他之所以坚守长安这座空城,无非是为了一口气而已,其实他心中很清楚,李唐王朝之所以一直召集众藩镇对付黄巢也正是为了争一口气。</p>
长安是李唐的都城,黄巢占领了长安,无疑是在天下人面前重重的扇了李唐王朝一个大大的耳光,不光是李儇脸上无光,天下各路藩镇也都是极为没有面子。不过让各路藩镇紧盯着长安不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黄巢在攻陷长安的时候得到了长安如山的财富,这让各路藩镇眼红不已,他们之所以前赴后继的攻打长安其实也是为了来分一杯羹。如果能够把黄巢在长安弄到的如山的财富据为己有当然是更好,即便不能,能弄到手一部分也足以发一笔小财了。</p>
可这些藩镇心里虽然打着如意算盘,可面子上却是打着出兵勤王、收复帝都的光辉大旗,让他们的出兵显得正气凌然,虽然他们暗地里对士兵们喊的激励口号是:“攻破长安,黄巢那里有数不尽的财宝……”可表面上却是一副为国尽忠的光辉正义型像,一副为大唐王朝鞠躬尽瘁的嘴脸。</p>
身在长安的黄巢还真的有些想念朱温这个弟子了,他想如果现在朱温在长安的话,一定能够替自己想一个万全之计来解决眼前的局面,可怜朝中文武百官只是天天在哪里争论是走是留的问题。却根本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出下一步该如何走,他们只是考虑眼前的得失,准确来说是只考虑眼前的利益。他们在长安住着金碧辉煌的巨大庭院,拥有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现在让他们撤出长安,他们当然不愿意,多数武将主张与唐军决一死战。</p>
而文官们大多都原本是豪富世家出身,即便是以前在李唐他们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过惯了安逸日子,面对现在城中粮食日渐稀少的时候,死亡的阴影逐渐笼罩在他们头顶。他们怕死,他们宁愿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过上安逸的生活,是否能够重头再来他们并不关心,只要能有钱有势,好吃好喝,坐拥娇妻美妾就已经知足了。</p>
再者说他们这些文官大多都已经清楚的认识到现在长安的尴尬地位,只要他们一日不撤出长安,唐军就一日不可能退却。因为长安就像是李唐王朝的脸面,现在这脸面被别人打成了猪头,李唐王朝岂肯干休?</p>
现在黄巢根本不知道朱温已经被困在夏阳的消息,可东都失守的消息他还是知道的,东都由他另外两员得力干将葛从周和张言留守,可还是没有坚守住,这一点足以证明李唐王朝东路诸藩镇的兵力不容小觑。所幸的是胡真提前重新占领了潼关,让李唐东路的诸藩镇西进的脚步停留在了潼关之外。</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