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全卷纵八寸,横十六尺二寸,共描绘了八百一十四位各色人物,牛,马,骡等牲畜七十三匹,车轿二十五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真实的记录了宋幑宗宣和年间,东京汴梁的繁荣景象。乃是张择端历时六年才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p>
方唐镜如数家珍,各种精确数字信手拈来,听得众人目瞪口呆。</p>
他们虽然听说过清明上河图的大名,甚至也有人见过摹本,可又哪里能知道人数几何,牛马几何,车辆船只几何?这些数字非长期接触且十分细心留心之人不能清楚。</p>
“咝,说的跟真的似的,他都一一计数过?”这一刻,众人有点相信这乡下少年的话了。</p>
“张择端作完这副画之后便进献给了徽宗皇帝,徽宗皇帝本人便是不世出的书画大家,见之深为震撼,龙颜大悦,亲笔以瘦金体命名为‘清明上河图’,题字后加盖了自己的双龙印玺,御笔御印与此画交相辉映,从而使得此画沾上龙气,身价倍增。”</p>
“徽宗皇帝便是这副传世之作的第一任收藏者。”</p>
“说起来,清明上河图也算是命途多舛,从它出世至今,据史料所载,几经流落,据在下统计,先后经过了十五位主人之手。”</p>
方唐镜侃侃而谈,有理有据,众人洗耳恭听,没有人打断,也没有人质疑,探明白真迹的来龙去脉,正是辩真去伪的一大基本功。</p>
“然而好景不长,竖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一路势如破竹,并于第二年攻破汴梁,徽钦二帝被虏,史称‘靖康之变’,清明上河图亦被金兵所掠,流落于金兀术之手,后又被其进献进金国皇宫。”</p>
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每每想到这段历史,总让人唏嘘不已,也为这幅名画增添了无数的历史厚重感。</p>
“它的第一幅摹本也就诞生在此时。”</p>
“摹本乃是由金朝翰林张著组织画师所作。张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以诗名见召,应对甚合金章宗心意,特恩授翰林,监御府书画。”</p>
“参与者除张著外,有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p>
“张著所摹版清明上河图,亦称为金版。这一版本特色便在于忠实原作,几乎是亦步亦趋,几可以假乱真。后摹本陆续被金皇赏赐于大臣,遂流传于民间,与真版之异,唯其上的题跋不同。”</p>
此等秘辛,乃是后世大量学者花费了无数精力才考究出来,此时的大明朝,或许有人知道,但绝不会有方唐镜讲述的这般详细。</p>
众人不敢相信,又不敢不信。</p>
“此后,金国为元所灭,名画再度蒙尘,被收入皇宫秘府之中,但并非被元人重视,随意的放置在次库之中,长期无人问津,原以为难有再见天日之时,不料,竟出了一桩偷龙转凤离奇之事。”</p>
</p>
方唐镜颇多感慨,似是沉浸在波云诡谲的历史迷雾之中,众人心痒难耐,巴巴的看着方唐镜。</p>
“一日,元朝内务府一名装裱匠在内库堆积如山的书画堆里意外发现了‘清明上河图’,此人欣喜若狂,便绞尽脑汁欲将之窃出。”</p>
“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此人竟想出了以假乱真的掉包计,花了大量时间自己仿摹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偷偷地把原作换了出来。”</p>
“此人仿制的摹本并不高明,但由于元人对此画并不上心,这才让他得以成功。世人称其仿摹的版本为元宫仿版。”</p>
“原版被这名匠人售与当朝贵官,不料,中途遭遇黑吃黑,被人偷出,卖给杭州商人陈彥廉,至正十一年,商人杨准从陈处购得。次年,江西刘汉从杨准处‘获之’,又十年后,此画为静山周氏‘所有’。”</p>
注意,方唐镜的话里有“获之”“所有”的字样,那段时期正是天下大乱,太祖朱元璋扫平群雄,驱逐鞑虏的时间段,那么,名画主人想必不会用奉公守法的方法得到此画的。</p>
如此一波三折的情节,随便脑补就是一部传奇,众人心里又怎是一个个“我…草”了得。</p>
“最近一次的记录为我朝天顺五年,此画主人为大理寺卿朱鹤坡,而朱公又言,‘此图有本,在张英公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