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大东亚风云>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路向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路向北(1 / 2)

 日本阴谋的曝光,让英法俄恨不得将日本撕成碎片,连想支持日本牵制中国的美国也撇清关系。虽然在世界博弈中,各国互下绊子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日本这次闹太大了,大到可以影响世界格局,引发西方白人世界几乎集体的愤怒。</p>

俄军被迫投降,可日军主力仍然在包围圈中。上百万的军队层层包围,加上天险的利用,日军简直无法动弹,只能拼命修工事防止中国军队的进攻。可是中方同样的在抢修工事,为的是把日军彻底围死在包围圈中。</p>

“日本三十来万部队放在那,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啊。”蒋方震望着沙盘皱起了眉头。这可是几十万军队,要是被他们冲出包围圈,而中国军队主力北进,只怕整个东北都会被打成废墟。</p>

</p>

王猛有些无奈:“不是我们不想歼灭日军,也不是我们无法承受歼灭日军会导致的伤亡。我们最大的弱点依然是后勤,我们的军工制造业无法保障战争需求。在我们得到北洋的兵工厂后,我们的军工能力比满清时期几乎强了十倍,可说道具体数量,仍然少得可怜,月产装备可装备五六万部队,听起来似乎很强,可是要支持大规模的进攻仍然不够。如果防守那就轻松多了,就等日本人自己冲出来送死,我们的伤亡也会减轻很多。”</p>

战争是一门非常规的艺术。每一个人都知道进攻远比防守要难,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可是一味的防守也有久守必失之说,可是在缺乏进攻利器的时候,强行进攻那将会导致巨大的伤亡。如何取胜?睿智者,以守代攻,设法迫使敌人不得不主动进攻,为此中国古代就有断其粮道等破袭后勤的计谋。</p>

辽锦战役王猛就是采用这个办法,把日军包围,又包抄了鸭绿江一线,就算辽河防线没守住,日俄军队当时突围成功,也只能被迫撤退,甚至抛弃大量辎重从崇山峻岭逃往朝鲜,否则只有强攻鸭绿江防线。如果中国兵力不足或者调动不及时,也只能这么办。可现在中国兵力充沛,而且布下了天罗地网,完全可以把日军活活饿死。日军想要求生,那只有进攻突围或者投降,别无选择。</p>

蒋方震叹息道:“国防工业啊。总司令说的也是,我们今后必须重视国防工业的发展,以免重蹈覆辙。至于俄军俘虏,我看可以让他们抢修铁路。”</p>

王猛点头道:“是的。我们必须抢修陕西连接石门(石家庄)连通京津乃至到东北奉天的的标准铁路(西南标准1650mm),这样西南的物质可以直接运到东北,同时要抢修包头往蒙古的铁路,还有往新疆的铁路,没有便利的交通后勤体系,我们始终无法有效的维持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和安宁。”</p>

蒋方震点头称是,作为参谋长,他可是受够了因为后勤而导致诸多战略无法实施的痛苦。</p>

王猛很快道:“不过当务之急,我们需要尽快扫平远东,争取在年底前结束和俄国的战争。”</p>

蒋方震苦笑道:“可总司令的要求也太高了,居然要求俄国彻底退到欧洲,只怕俄国可能和同盟国停战,也要和我们拼到底。”</p>

王猛笑道:“这叫漫天要价嘛,我们就等他们落地还钱。无论如何短时间英法俄都不可能对我国造成多大的压力,相信美国有我们在加拿大的几十万部队牵制,在他们部队整训完成之前也不敢有所表态。无论怎么搞,反正在冬天来临之前俄国人这个亏是吃定了。”</p>

蒋方震道:“可是如果俄国人咬牙硬撑不肯妥协呢?北方的冬天会持续半年之久,我们缺少严冬作战的部队和经验,是无法进攻的,在这段时间足以让美国准备完毕。美国很可能会和我们翻脸,那么我国加拿大的部队可能会全军覆没。”</p>

王猛冷笑道:“这的确有可能。我想美国人也应该猜到在菲律宾是我们做的手脚,加上我们封锁了巴拿巴运河,又在加拿大驻扎重兵威胁美国本土安全,我想美国人一定对我们恨之入骨。开战完全有可能,而且我们在美洲的军事力量如果真的开战几乎可以肯定不是美国的对手,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美国不敢打,或者让美国民间和资本家反对和我们开战。”</p>

蒋方震疑惑地道:“我知道美国是松散的民主联盟制度国家,财团几乎左右国家政策。可是我们这么做让美国财团损失巨大的利益,它们应该更加迫切的希望和我们开战以尽可能保全利益才对。”</p>

王猛冷笑道:“你说得没错。可是大财团不等于所有资本家,更重要的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们可以移民到美国,就可以移民到其他国家。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冬季来临之前制定一个针对美国的作战计划,并设法让他们知道...。”</p>

——————————————————中国几十万大军一路向北,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力量。</p>

那是因为伊万诺夫逃到了赤塔,他也知道远东残存的武装力量是无法抵挡中国军队的进攻的,为了避免被各个击破,火速下令部队向赤塔方向转移,以集结兵力阻击中国军队的进攻。</p>

“只要我们坚持到冬天,该死的中国人就无法发动进攻,胜利必将属于我们伟大的俄罗斯。”这是伊万诺夫的口号。</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