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感。
详细解释:
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
“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
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无极”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飘荡的水汽,“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
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
“天”和“地”就组成了“世界”,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混沌”),所以“阴”在“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