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到关外的大清王朝在日俄的支持下定都盛京,也就是沈阳,继续苟延残喘,后世有些历史学家将之称为北清,爱新觉罗.载是北清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末代皇帝,不管怎么说,由始至终他都只是一个傀儡罢了。当然,自从到了盛京,慈禧的权力被剥夺,而且不久便一病不起,转过年来便一命呜呼了,也就是说这位光绪皇帝现在名义上算是亲政的。
虽说是日俄共同扶植北清,但日俄间各怀鬼胎,相互间并不信任,日本人先下手为强,基本控制了北清的中枢,而且趁势掌握了东北大部分的权力,虽然最后并没有动俄国人在中东路的权益,但俄国人再想插进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当然,俄国人也不甘示弱,他们掌控了乌里雅苏台,在那里组建了自治政府,北清名义上还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却已经一分为二了,日本人的实力自然也越不过大兴安岭。
革命战争时期,清政府在关内的精锐损失殆尽,苦心经营的北洋军更是全军覆没,继续重建军队,而肩负建军大任的正式皇族中的少壮派溥伟、良弼等人。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在辽东节节败退,很多部队一直撤过了山海关,但日本人毕竟力量不足,在占领辽东后6军也并没有继续前进,辽西可以说是个三不管的地区。那里散兵游勇成群,乞丐难民遍野,官府**,土匪横行,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就相应地成立了一些自保的武装组织,叫做大团,这些大团有的类似于中原的团练,有的则干脆亦兵亦匪。无法无天。甲午战后一直又乱了好几年,之后又赶上庚子国变,清政府更加顾不上这一块了。但不管怎么说,几年过去了,社会还是逐渐趋于稳定,那些地方自治武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有一部分受了朝廷招安,而另一部分自在惯了,不愿受朝廷牵绊,索性做了土匪。而之后的日俄战争更加剧了东北全境地乱象,这样的土匪几乎是无处不在。
慈禧死后,自以为能有所作为的光绪做起了反攻关内的迷梦,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加紧编练部队,不惜封官许愿,招安各路土匪。一时间盛京城里被搞得乌烟瘴气,还别说真的让他拼凑了三四万军队,还换装了些日本人武器,似模似样的便成了五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旅的9月开始了第一次反攻关内,目标直指山海关,大有一举收复京畿的意思。
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段祺瑞不是一个甘于寂寞地人。投降后一直渴望建功立业,南京平叛时他是出了大力的,后来调防天津,现在载带了一群乌合之众自己送上门来了,当然也就是他立功的时候到了。事实上日本人本就不看好光绪这支临时拼凑的所谓部队。而且换装工作也远未完成,只是草草整编了一下,甚至还来不及做些基本的操练。溥伟、良弼等人苦苦相劝,只是光绪哪里肯听,还是带着大军出征了,没想到一脚踢在铁板上,自己的队伍也不争气,几乎是一触即溃。段祺瑞手下地八千人其实大部分也是新兵,只有两千多的老北洋。但这也很足够了。光绪在亲兵的护卫下总算逃了出来,没有当俘虏。光绪的身体本就不好。这下子完全垮了下来,再也没有恢复,编练新军是头等大事,他也已经顾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