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有一个很厉害的将军,名叫项羽,他最大的本事便是能够以少胜多,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都是他的杰作,似乎没有什么逆境他没经历过,也似乎没有什么能难得到他,知道他碰见了另一个人,一个名叫韩信的的人,韩信对付项羽的办法说出来也很简单,只有四个字——十面埋伏。
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张文英这个时候心情平静,他居然还有心思把乐师请来,为他演奏一曲琵琶曲,正是《十面埋伏》。
正在指挥部队全力猛攻的三个师团长突然接到了一个让人不安的消息,在他们的北面,刚刚出现了一只人数不详的中*仅有相当数量的骑兵,并且装备有火炮,他们很快便击溃了负责阻击的蒙疆自治军两个半团,现在仍在继续南下。
才稍一迟疑,新的情报又送到了,那只中**队正原地驻扎了下来,他们有很多车辆,应该是带了不少物资的,这股中**队人数不少,但附近并没有现新的敌军,目前蒙疆自治军正与他们保持着接触,但对方并没有主动起进攻。
这支中**队人数不算少,目的大约便是骚扰日军或是支援临河的中*是他们现在却裹足不前,就附近而言他们也显得过于势单力孤,按照常规,为了不至于孤立无援定会向北撤退,而如果趁其撤退之时在运动中给予打击,确实是个扩大战果的好机会,更何况他们所依托的也只是仓促构筑的一般野战工事——这绝对是一块送到嘴边的肥肉。
作战计划很快被制定了出来。不准确的敌情判断和盲目的乐观情绪带来的是轻敌思想,而仓促间的准备也使得很多原本应该注意的这时却被忽略掉了,由此,这份攻击计划由一开始看上去就像是大杂烩:用于进攻地八个大队是从三个师团分别抽调的,负责指挥的是第14师团地伊东大佐,另外还给他配合了一些蒙疆自治军,当然。谁也没有指望这些人能排上大用场。
伊东大佐毕竟是作战军官,可不像制定计划地那些参谋们那样盲目乐观,别说他还没有看过地形和深入了解敌情。这样打乱建制组成攻击部队。除了原本就在他手下的人马,对其他部队的情况一概不了解,而且部队严重缺乏通讯手段,一旦打起来很难协同。伊东大佐要求把战斗起时间往后拖一下。至少留出时间让他了解敌情和战场地形,再与参战的各部队共同协商一下,这样打起来心里才能有些底。但指挥部坚决不同意:“支那军队不过是一两个营,而且可能已经逃跑了一部分,必须迅抓住敌人。不能拖延!何况目前地战场形势也不允许。若是放跑了他们由你来负责。”
伊东大佐自然知道指挥部那边也有难处。没有再说什么,只得硬着头皮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