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一片蔚蓝,阿拉伯半岛荒漠中的地平线上腾起一**如同水纹般的热气。.org第9装甲师一千八百多辆机动车辆打破了这片荒漠上了沉寂,卷起滚滚黄沙,向红海沿岸地带推进。</p>
1940年1月,共和军在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后,分成三路向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发起了进攻。整个中东战役由张廷辅大将出任总指挥,共和军方面共出动了4个集团军和2个海军陆战师的兵力,另外由魏子浩海军上将指挥的印度洋舰队负责海上支援。</p>
作为辛亥年间武昌首义时的功臣,张廷辅大将是唯一能够出任方面军主官的一位,这得益于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初期就投入到了林铄这棵大树之下。这使得他在民初的北洋时期依然能够掌握住军权,并成为林铄军队体系中独树一帜的一派。</p>
随着共和军的不断发展,其成份来源也越加复杂,逐渐形成了几大派系:以林建藩为首的原栋军系,其主要成员还有姜绍武大将和郑以经大将,以董云堂为首的江浙士官系,也称旧光复会系,主要人物有董云堂大将、蒋承渝大将和罗炳南大将,李之梁和庄翼为首的芜湖士官系,徐树铮、杨宇霆为首的北洋士官系,吴佩孚大将和已故的军令部长李纯上将的北洋系,蒋承越大将和张维城大将等组成的西北系,李汉铭大将为首的西南系及张廷辅、蒋作宾大将组成的武昌系等等。</p>
海军的情况也差不多,各大舰队之间自成一体,互不服气。</p>
对于这种情况,林铄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在各派之间不偏不倚,让其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共和军在作战指挥上也是如此,每次大的战役总会由各山头轮流出战,这次中东战役就轮到了张大将指挥。</p>
总参在制订计划时,曾考虑过从北非登陆,不过由于与意大利人还没有谈好条件,于是决定先发起中东战役。这主要是考虑到今后在北非作战时,各航空部队能够提供足够的空中支援。</p>
由于粮食和补给物品的限制,中东地区根本无法长期驻扎大量的军队,英军在撤出印度后,逐渐将主力撤往北非,并无意坚守中东一片不毛之地。这个年代中东地区并不是很重要的战略要地,每年只有150万吨的石油产量,其价值远不如后世那么重要。</p>
现在全世界的石油产量每年约有3.5亿吨,美国就占了一多半,每年有1.8亿吨的总产量,其他排在第二位的是苏俄,每年有5000万吨,共和中国每年1600万吨,中亚地区每年800万吨,兰印地区每年700万吨,委内瑞拉每年650万吨,罗马尼亚每年600万吨,西伯利亚共和国每年500万吨。其它所有产油区加起来也不到7000万吨。</p>
与张廷辅当初想象的英军戒备森严,壁垒林立,共和军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顺利登陆的情况正相反,共和军几乎在没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就顺利地占领了几乎是不设防的港口城市马斯喀特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奥半岛。</p>
现在唯一阻碍共和军前进速度的障碍反而是阿拉伯半岛上各港口的装卸能力,除了马斯喀特港,整个波斯湾内的港口设施都显得十分落后。</p>
原来统一的波斯王国在巴列维国王同意共和军“和平进入”前被肢解成了四个部分,厄尔布尔士山北麓至里海沿岸划给了土库曼汗国,西北地区的阿塞拜疆和库尔德人在共和军的支持下实现了“自治”。被推翻的卡扎尔王朝艾哈迈德国王在阿巴斯港建立了与北方对立的新政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