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凡事都必须要循序渐进,妄想走捷径,往往最终的结果是与当初的期许大相径庭。表面上看,张宝此时的确可以凭借手中所掌握的实力对大宋取而代之,但伴随而来的便是境内无休无止的叛乱,无数打着恢复赵家江山的野心家会不断对张家发起挑战,到那时,别说恢复民生,养精蓄锐与女真人争锋,单是处理内部的问题便会让张家焦头烂额。
赵宋,还有存在的必要。拥护赵宋,就意味着那些想要浑水摸鱼之辈失去了起事的借口。民心思安,只要没有了百姓的参与,那就只是叛乱,而从古至今,就没有平定不了的叛乱。在有外敌威胁的情况下,张宝不希望仅仅因为改朝换代一事而耽误了正事。
改朝换代,不必急于一时,赵宋式微,而熟悉历史的张宝也清楚自宋徽宗开始,大宋的后几任君王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明君。宋高宗赵构,也不过只是个运气好的小子,他能够登基称帝,完全是托金人的福,若没有金人将汴梁的皇室贵胄一网打尽,怎么着也轮不到排行老九的他。
两害相权取其轻,习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的张宝不愿意为了改朝换代这件事而影响了自己要办的大事。更何况眼下民心向宋,虽然后世对于宋代的对外软弱怒其不争,但不可否认,宋朝的确是读书人的理想环境,只要获得一份功名,那就有资格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通过勤读书,确实能够走上人生巅峰。由于对读书人的厚待,在大宋有无数读书人愿意为赵宋出生入死。
杀戮,可以震慑人心,但却无法收服人心。大宋的读书人,大多已被赵宋收拢了人心。好在张宝还能去争取百姓的人心,而百姓此时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复仇雪耻,而是温饱,是一份安稳祥和的生活环境。
读书人不好对付,但若是离开了百姓的支持,读书人的威胁也就减弱了许多。而获得了百姓支持的张宝,再想要改朝换代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百姓,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只要得到了百姓的认可,那这个国家就能千秋万载,而反之,则亦然。
张宝不急于改朝换代,在让一部分人感到不解的同时,也让另一部分人心里暗松了一口气,安东军顺利渡过了一次内部分裂的危机。不过安东军没事,那些想要趁乱取利的人就倒了血霉。对于那些名义上叫嚷是勤王义师但却又不肯听从朝廷安排的地方武装,张宝的命令只有一个,剿灭。
而皇室宗亲赵子岌、赵子游的死,更是让那些心存观望念头的掌兵者再也不敢拥兵自重,乖乖接受了朝廷的安排,交出兵权,解散队伍,择其精壮编练新军。
张宝并不打算将自己的安东军并入朝廷官军序列,而是有意重建禁军。之前金兵南下时,朝廷的皇卫军以及禁军皆被金兵打散,而随着张宝坐镇汴梁,那些得到安东军资助而坚持作战的大宋残兵,这次则成为了大宋禁军的主力。
不过张宝要兵不要将,那些过去负责带兵的大宋将官,必须都接受考核,通过了才会按照成绩进行重新的安排。这样一来,能被张宝看上眼的原大宋将官就不剩多少了。像宋江、陈希真等过去与张宝不怎么对付的人都比较有自知之明,得了一笔朝廷发放的遣散费后便乖乖回家,而像王焕、关胜这类在张宝眼里比较正直的人,则得到了朝廷的挽留。
大宋禁军,名义上是大宋的官军,但实际上却还是张家的私军,从粮饷到军备皆有张家所出,不姓张难道还能姓赵?而掌握着财政军三大权的张宝,就是大宋实际的统治者,至于高坐在皇位上的官家赵谌,其实换个别人也没问题。
朝廷里的明眼人已经开始暗中称呼张宝是当世的曹操,挟天子号令天下,但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即便明知张宝有不臣之心,但为了赵宋正统,也只能暂时与张家虚以为蛇,先应付着度过当下的危机再考虑其他。
自赵谌在张宝的支持下登基称帝以后,张宝的身份便成了大宋的相国,总揽朝政。而得到了相国的身份以后,张宝也毫不扭捏,发号施令一点都不含糊,但凡遇到阻碍,凭借手中的实力,打着朝廷的名义直接碾压过去,很快的,大宋因为徽钦二宗被掳而产生的影响便逐渐消散,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步入正轨。
事情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完颜宗翰敌不过许贯忠、萧家穗这两员当世智者的联手,带着宋徽宗赵佶狼狈逃回了金国。而在复夺了大宋河北边境后,以王焕、韩存保、杨温为首的大宋皇卫军便接手了边关防务,常驻河北。
在杜绝了金国的外部威胁后,张宝以韩五,即韩世忠,还有高宠、杨再兴、岳飞四人为大宋新禁军的统领,分别驻扎在江南、巴蜀、西北、荆襄四地确保地方稳定,防止宵小趁机作乱。
此次新鲜出炉的禁军四统领,韩世忠、高宠、杨再兴三人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众人都知道这三人是张宝的铁杆亲信,早些年就一直追随左右,此时独当一面,除了说明张宝任人唯亲外,也说明这三人确有本领。
可岳飞又是谁?别看后世的岳飞名气大,但在此时,岳飞也不过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人们本以为禁军四统领的最后一名人选会是同样也算张宝铁杆亲信的狄雷,却不想被这个岳飞给“抢”走了名额。
有些人本以为这是个机会,但在详细打探了一番之后,不由大失所望。这张宝果然任人唯亲,那岳飞虽然此时声名不显,但却是张宝的同门师弟兼义弟,二人同拜周侗为义兄,张宝不关照他这位小兄弟又关照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