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民民小说大学> 第五十四章论损益语交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四章论损益语交往(2 / 2)

孔子认为有三种势力君子必须在意的、重视的:

(1)人应该承认有人不可抗拒的势力的存在,并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观察、研究而把握。

(2)应该意识经验与权力的存在与重要意义,并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握一个恰当对待。

(3)应该意识到思想家、实践家等大家的理论的存在与重要意义,以学习、研究、分析、质疑等方式认真对待之。

小孩子心智不够成熟,他们亲昵大人但并不知尊重含义。小人如同小孩子,他们亲昵甚至谄媚有权有势的掌权者但并非是尊重,对待至理名言如同儿戏,因为见利忘义不知不可抗拒的力量已经悄然向他袭来而做出飞蛾扑火之事。

在学术理论上,君子与小人之名是为标准化,是为理论的方便而立,所以优点都集中于君子,缺点都集中于小人。这样讲话就方便了。

怀一点“不怀好意”,“畏”即“当心”,——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要当心天命、权势、名言等的作用力,呵呵。孔子不但讲到“畏天命”,也讲过“知天命”,所以这里已经综合起来而有“在意、重视、警觉、观察、研究而把握”的解读。

必要指出的是封建社会中盛行的权力崇拜、官本位等是“畏大人”的异化发展。并不是孔子的本意。所以,我们现在第一要终止“畏”的描述,第二要使孔子的本意重现,用现代语言重新描述。

本题目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大家体会我们公认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淘汰法太过原则性而匮乏操作性,所以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比如“畏大人”,淘汰可惜,不淘汰它已经有毒性。事物往往朝不好的方向蜕变,而经典都产生于封建社会甚至是奴隶社会,文字概念早已蜕变了,那么其思想性就不容乐观甚至很糟糕,如果我们都使用淘汰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恐怕早已经营养流失瘦成三根筋。我们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静心静气做深入的逻辑分析,放弃一切世俗观念,既不美化也不丑化,而是实事求是地还原先人的思想,然后用现代词语重新组织他们的思想而形成理论。知人都必须敬畏点什么,或说信奉点什么,那就信奉——孔子是真理的化身,那么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抹黑他。

孔子是谬误的真身,那么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抹白他。这才算能动的继承,紧接着应该创新发展了。淘汰法的想法十分幼稚,那就是事物就分两种:好的与坏的。如同小孩子将人分为好人与坏人。可归纳到小人思维里。

盛东风:感觉步石对这个“畏“还没有讲透。既然逻辑分析,请进一步超越文字先生,做彻底的抽象概括先生。

步石回礼:可以的。引宇宙使者观点,“畏”并不是被安排被要求之畏不是愚者的敬畏、畏惧而膜拜之畏。知者之畏,对无知之怕、意识问题而无解而生压力感,知者必将压力转换为认知的恒久动力。孔子继承发扬中国正统文化传统中的自然宇宙观,无意于鬼神,朴素地意识并关注自然的力量、世俗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但词汇贫乏,孔子只是大概而命名为“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造成概念不能澄清。

孔子朴素地意识“大人”的世俗力量,但那时“权”、“力”、“权力”并没有被抽象而进社会科学理论,“三畏”即孔子自己意识并关注着三力量,并倡导所有思想者关注、警觉并思想。

所以现在我们早已知道“大人”所拥有的世俗力量就是“权力”。并且已经将“权力”与“大人”作概念切割,“大人”回归人民而人格平等;“权力”回归人民而被“关进人民的笼子里”。

所以,认知并试图降服自然的力量、世俗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中国人最先行。比如,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对“性本善”论要“畏”。因为它被推翻,意味无神论和仁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无从生根,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中华正统文化——无神论,基本逻辑——人性本善,

所以完全可以相信人,相信人的善的力量一定战胜恶的力量。把宇宙交给人,人只怕无能,所以人崇德以厚仁宽能。这样,无神论——人——仁——和——华——崇德——发展,中华文化立足并体系化。

知者有畏,中国知识分子怎么能不敬畏中华正统文化?怎可有错文化之念?罪过!更不可刨根炒菜。敬畏中华正统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道德和谈经论道资格获得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