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综合其他>轮回闯末世> 第306章 周瑜和孙家人的关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6章 周瑜和孙家人的关系(1 / 2)

 提到孙权两头都答应,宁凡认为其中存在着猫腻。

周瑜之死,孙权涉案。

一下子抛出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似乎显得过于草率,那么就从其他的一些角度来进一步进行论证。

前面的章节说过,宁凡怀疑周瑜和孙家人的关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亲密,甚至还有隔膜存在。

赤壁一战之后,周瑜的名声急速膨胀,曹操欲盖弥彰地对孙权写信说道: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折射出当时周瑜声名鹊起的威势。

从帝王心术的角度看,对于作为东吴实际统治者的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乐于见到的局面。

空发诛心之论自然不妥,还是用白纸黑字的史料说话。

周瑜与孙权之兄孙策的关系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两人升堂拜母,共定江东。

按照孙策的说法,两人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不过,这种关系的背后同样有阴影的存在。

随孙策东渡之后,周瑜曾一度返回袁术控制下的寿春,“术欲以瑜为将”。

但此时周瑜“观术终无所成”,于是再次东归,受到了孙策的亲自迎接。

这里存在一个很少有人去思考的问题,在江东初定,百废俱兴时,周瑜为什么却北归袁术?

虽然名义上是跟随从丹扬太守任上卸任的叔父周尚去寿春接受新职,但是此年周瑜已经二十四岁,完全具有自己的行为能力,那么他回到寿春的行为只能解释为,他还没有对江东的新政权忠诚到后来死心塌地的地步。

是以,他回来的时候,孙策亲自迎接,就怕他再次跑了。

当然,孙策此时对周瑜也开始不放心了,经常是让他外出作战,开疆拓土,从未接触中枢权力。

周瑜最后回到吴地的理由是因为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成就,那么,后来曹操派蒋干去扬州说服他来投,曹操不能说是没有成就的君主,为什么他不北上投奔呢?

换言之,如果袁术是个有成之君,周瑜就未必返回江东,那么那一段历史也要重新写就了。

周瑜在孙策有生之年并未参与中枢要务,而是长期在外地征战与镇守。

当时孙策政权的中枢头脑另有其人,是后来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北军导致威望大减的张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在孙策被仇人袭击,伤重未死的时候,他托孤的对象也是张昭,而非在外驻守的周瑜。

由此观之,孙策与周瑜的关系,可就值得商榷了。

“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或许只是孙策拉拢人心的手段,提示周瑜到:

咱俩是一起长大的兄弟,谁还不了解谁?

你不帮我,去找别的老板,那我可就要抖一抖你的黑材料,给你下下绊子。

来呀,互相伤害嘛,谁怕谁?

孙策伤重垂死之时,并没有召回周瑜,而是托孤给内政丞相张昭。

《张昭传》记载道:“策临亡,以弟权托昭。”

周瑜在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什么呢?

本传记载道:“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孙权开始行使权力之后。

周瑜带兵返回吴地,这显然是逾越了自己身份的举动。

一面是年仅十九岁的孙权,一面是周瑜手中能征善战的兵将,虽然史书中轻描淡写地用“赴丧”来概括,但我们不难嗅出后面的凶气息险。

这显然是一场争权夺利的战斗,不见血腥斧刃,但也同样残酷至极,甚至更加危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