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九章雄心壮志畅谈理想(求粉红)
黛玉点头笑道:“哥哥说的这个奖学金好生的恰当,自然是好学生才能得这奖励,大约和国子监的月银是一个道理我听别人说过,那些读书优异的子弟可以免费在国子监读书,除了免去各种杂费,还有固定的月例可花。”
“是这样,”林致远说道,“可是能进国子监读书的人本身就少得可怜,里面又被王公贵族的子弟占去不少的份额,他们不过是混个名号罢了,白白的浪费了求学的机会。一个月二两的月银在他们眼里大约也算不得什么,一顿酒菜都不够,可是放在寻常百姓家,二两银子的月例足够一户五口之家活的宽宽松松。我以为,京城很多贫家少年不是没有才情,而是本身家境贫寒,小小的年纪就要开始养家糊口,哪里有闲钱去交束修的费用?”
这是林致远根据前世的经验而得出的浅薄见解,连温饱都不能解决,何来读书之说?
国家也因此而错失了一批大好人才。
林致远办童学馆不敢说没有半分争名的意思,但是更多的却是为将来着想,林家在朝中没有外援,如果单凭皇帝的隆宠不可能永远得意,他现在还年轻,早点培养自己的得力助手还是十分必要的。五岁到十二岁的幼童,便是皇上听到了这个消息,大约也只会微微一笑,不曾放在心头。豆丁大的孩子能做什么?
林致远想要在朝中站稳脚跟,又不能被皇帝忌讳,这里面就有一个“”的问题,不能碰触到皇帝的底线,不能影响到将来太子的皇位。
林致远很清楚,要是自己没有犯大的错误,没有在朝堂政变中站错队伍,那么,自己大概就会被皇帝培养为下任天子的肱骨重臣到了那个时候,自己手中不攥点人才,站在新帝面前也不会理直气壮。桐花书院的开办是自己下的最重要的一步棋,童学馆不是国子监,这里的孩子还太小,当他们结业之后,优秀的人才会被送往各地,乍一看,再和桐华书院没有半点的关系。
十几年后,当这些孩子进了贡院,被人们称颂的时候,大多数人也只会说,他们出自天朝五大书院,师从当世大儒。桐华书院的名字会被放在小小的角落里。
林致远不在乎这些,他只要暗中资助那些有良心的孩子,总有一天当年的小书童们会发挥关键的作用
黛玉听得哥哥说这些时,便笑道:“妹妹也有些私房钱,不如也拿出来,叫天下的穷孩子都能读书?这可好?”
黛玉算了一下自己现在有的私房,除去父亲给自己的不好拿出来,余下也能有个一千来两,都是碎银子。自己每个月的月例根本用不上,一共二十两,比得上贾府两位太太的钱了。哥哥又常叫罗大娘送零散的铜钱,说是打赏小丫鬟、婆子们。黛玉的吃穿都是公中的份例,一点花钱的地方都没有,若是能用这些闲散的银钱资助贫家孩子,圆了哥哥的梦想,也算是大功一件。
林致远哪里用得上黛玉的钱:“咱们家还没到那个地步,妹妹的银子自己收着,将来花钱的地方多着呢。我粗粗的估算了一下,一个孩子二两,咱们初期只收五十个学生,以七岁为主,极个别聪明的,五岁也准入学。”
黛玉点点头,这年纪正好,不大不小,刚好知书懂礼、能勤奋上进了。不过每月一百两的开销也着实不少,一年下来也是个大数目。不是黛玉小气,而是担心哥哥弄的摊子太大,将来难以照顾。
谁知,林致远的志向远不止这些,他继续说道:“这些幼童的家境必定是参差不齐,为防止他们变相的炫耀家世,所以我打算每日供两餐,早中各一次,一年四季套衣服,吃的是一样,穿的也是一样,他们也能安心读书了。”
黛玉虽不曾见过外面世事的艰辛,但是也知道,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论语》中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哥哥的小小书院要是人人都能静心读书,岂不是要造就很多有用之才?
可是“哥哥为什么还要供一顿早饭?我不是小气,只是觉得这大早上来了就吃东西,孩子们岂不是心散了?我记得宝宝玉曾说,他们那里进学的时候,是一大早就领着读四书五经的。”
黛玉又开始胡思乱想了,也难为她忧心。北方人多吃面食,原在外祖母那里的时候,三春姐妹和宝玉吃的都是一等一的食物,可是黛玉也偶然见过雪雁紫鹃的早饭,多数时候是清粥小菜,偶尔会有包子馒头。想来哥哥的书院也是如此,若是一大早就满学堂的饭菜味,大家还有什么心情读书了?
林致远被黛玉的话弄得一愣,继而哈哈大笑:“妹妹想的深远”虽是夸赞的话,但是黛玉却听出了里面的戏谑的意味。于是不高兴的埋怨道:“我一心为书院着想,哥哥偏又拿我来打趣。”
林致远敛去笑意,正色道:“妹妹虽说的不错,可是若不吃早饭,大约一天的学习也是在做无用之功。”
“这又是哥哥杜撰出来的歪理了?我怎么就没听说过?”
林致远细心的解释道:“那些孩子一大早出门,家境好的,自然是车马相送,路上也能吃个点心充饥,可是妹妹想,贫家子呢?一路跑来已经是消耗了体力,加上家境不富裕,估计吃个包子都是奢望,这么空着肚子念书,不到中午必定是要饿坏的,长此以往,精力如何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