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的最后几天,顾骜就在钱塘陪着米娜和萧穗,在悠闲中度过了。手机端
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只要等着看前线源源不断反馈回来的美妙数据就行。
《终结者》和《第一滴血》在三个星期的放映后,全国预估观影人次分别达到了3000万和2000万。顾骜和米娜夹带的那些广告传达率,也高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随着各地假期、包括北方人的“猫冬”和冬季农闲彻底结束,后续的增长会慢一些。估计整个三月份新增额还不如春节后两三周。
不过,到今年二季度结束的时候,《终结者》国内观影超过1亿人次,肯定是有信心的。《第一滴血》打个七折差不多。
肯德基首店开张后一周,总算是渐渐平息下来,进入了新的经营常态,再也没有开业前三天那种24小时通宵营业的热闹。
日接待食客人数也从第一个24小时的一万两千人、跌到第二天的八千人、第三天的六千人。一周后稳定在了每天三四千人,没有再下跌,营业时间也缩短到了16小时。
虽然以1986年的市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来说,4块钱吃个套餐还是挺让普通市民肉疼的,但架不住这毕竟是全国唯一一家嘛。
同时经过前几年钱塘旅游业的发展,日常外地游客也是比较多的,这些人比较肯稍微咬咬牙吃顿好的见见世面。
因为86年的物价结构,只是居民自己去菜场买菜回家煮的成本比较低,但到外面下馆子还是比较贵的,这是服务业经营规模小、人工成本摊不低导致的。
比如菜场里买一斤五花肉可能是一块两毛,可下馆子点一只两斤的肘子也要六七块。抖音上可以查到86年全聚德的菜单,一只烤鸭还要十几块呢。国营饭馆售价起码是材料价格的三倍,导致大家平时没什么理由是不会轻易下馆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肯德基的售价对于游客来说并不算贵,因为游客出来玩本来就得天天下馆子,要不就吃泡面。
以西子湖畔新肥羊的人流规模,撑起每天三四千人咬牙掏腰包改善生活,完全是正常的。
店里整幢楼一百多张桌位,也依然能保持始终坐满
开业前三天时的那种火爆程度,就不仅仅是坐满这么简单了。当时是过道上都站满了人,排队的顾客却依然坚持要买炸鸡,然后就直接站在别的有座的客人旁边吃。
这种氛围下,闹腾的熊孩子或者想拿腔作势慢慢吃的坐客也多半不好意思,只能被逼赶紧吃,吃完走人别占位置。
新鲜劲儿过去之后,每天客流量虽然降到了三四千,客单价却提升了,日营业额依然有两万以上。毕竟尝鲜嫌贵的市民少了,剩下的都是相对阔绰的游客,没有“自己回家煮饭”这个选项可选。
不过总的来说,在这个二月里,米娜旗下生意中直接效益增幅最大的,还不是肯德基,而是佳得乐。
佳得乐工厂投产后,短短一两周,销量好得出奇,反正是有多少货卖多少,暂时也依然只能先供省内,最多再照顾一下邻居的直辖市沪江。
经销商渠道都是现成的,原先进过红牛货的经销商,都可以同时兼卖佳得乐果汁,也就不存在重新建设。销售科的人坐在办公室里接接电话就把产能消化了。
作为肯德基的招牌合作饮料、靠着两部美国大片贴片广告、宣传认定为“美国最有名的果汁运动饮料”,这个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
而佳得乐的本土化降本工作又做得比可口可乐更好,毕竟含果汁的饮料,以86年国内农产品、水果价格的低迷,可以很好地把成本压下来,做到比在美国制造总成本低好几成。
佳得乐最终的经销商定价是500毫升装8毛钱、建议零售价1元。这个价格比同期可口可乐还略微便宜一两成。
产品规格方面,佳得乐有玻璃瓶装的也有塑料瓶装的,都一个价位,不过玻璃瓶的会以一毛钱一个回收瓶子,主要用在短途运输的市场,因为现在国内还只有钱塘这边唯一一个灌装厂。
宗卿厚估算了一下产能和业绩的规模,估计今年九个月的时间,就能做到在国内市场乃至出口曰本市场累计销售1亿瓶,与此前原有的美国工厂基本持平
米娜问桂格麦片集团买来佳得乐的时候,可不仅仅是买个牌子,还是连带着把佳得乐美国工厂一起买下的,所以总价才要3000万美元。
只不过,美国佳得乐一年也只有1亿瓶左右的销量。这个销量在美国运动饮料领域已经算最大销量的牌子了,因为运动饮料这个细分品类本来就比较小众。
可美国那边成本高,一瓶出厂大约20美分、经销商零售卖一个arer(25美分硬币,也就是四分之一美元,美国人习惯用这个计价,相当于投币电话打一次的起步价)
所以算下来84年底米娜图谋收购时,佳得乐原先在美国也就一年两千万的营业额,竞争激烈导致利润率极低,还不到10,连150万美元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