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昔日旧乡逢斯人,他年遭遇可料定。
(10)
这个现在只能称为“村子”的集镇,看上去确实只有几十户人家,由于建筑杂乱无章又破烂低矮,所以这谷地看上去竟显得要比易铭那时宽敞不少。两旁的山脉,树木浓密,中间则是大片开垦了的耕地。
李千秋在后面不断叮嘱易铭,说一会儿可能有些稀奇古怪的事,要易铭多看少说,以免麻烦。易铭深知,前路未卜,充满变数,何况到现在为止,易铭对于发生之事还不很确信。所以他连连称是,牢牢记住了李千秋的话,决定看看又会有什么古怪的事情发生。
夕阳西下,隐藏在一片淡积云里,那片云色彩红艳、绚丽多变。易铭知道,这接下来几天照样是晴空万里的天气。想到这孙子拖着他来了这么一趟时空旅行,却回到了1648年的6月,他就忍不住要抱怨,他心里想:这孙子应当在月份上作点调整多好?比如回到1648年的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万木复苏、花团锦簇、气候宜人。抑或金秋十月也行呀,比起这热死人的季节不好上百倍吗?在这烈日炎炎的盛夏里,这鬼天气让易铭感觉走起路来,那一身行头贴在皮肤上,实在热得让他受不了。他就想:这古人就是啰嗦,其实穿着这一身什么活儿都干不了,何况也真不好看。
沿小路走了一段,易铭就更加确定李千秋所言非虚,远处山形地势,的确是熟悉的摸样。这东边和西边是两列南高北低的山脉,中间是低丘和坝子,更似一个谷地,小河自南向北蜿蜒流过,正是自己家乡无疑。走着走着,意识到身处的位置在他那个时代应该有几户人家的,并且公路就在不远处。再到前面应该是易铭读过的学校,但眼下是一片长得绿油油的稻子,又走近了些后,易铭看见稀稀拉拉分布着几十处木瓦房和茅草房,有几栋房子的墙身是粘土夯筑的。
茅草粘土房易铭可并不陌生,他小时候老家都还有不少这样的土墙房子。他再次看了看前方,这集镇确实不成样子,连街道的雏形都未能呈现。至于他那时候的医院、政府、邮局、学校、农贸市场等,则样样难寻踪迹。易铭想到几百年后,这镇上熙熙攘攘地生活着两三千号人,不由得感慨万分。
到了原本应是最为繁华的那一段地界,易铭就看见了几十步外站立着十几个奇形怪状的男子,又仔细一个个看了,却让他真正感觉恍若隔世。因为在易铭眼里,这些男子的着装只在电影或电视里出现过。这十几个人的头发跟从来没有剪过似的,由于太长,所以挽在头顶,打了一个“结”。这些人均不修边幅,胡子拉碴,以至于看上去显得邋里邋遢的。他们均穿着一身交领的上衣,下摆过膝,倒还整齐划一。易铭再次看了,心里替他们感慨:就这样的装束要是干起农活来,恐怕是很费事的。易铭反观自己的着装,再看了看那些人的衣着,发现那些人衣着的面料也不是怎么好,好像是土布,成色又大多偏旧。在这夏季里,易铭完全可以想象,像他们这样穿得太多太紧,如果不爱洗澡的话,身上肯定会酸臭无比。想到这里,易铭不禁为他们感到一阵的头皮发麻。
但易铭注意到这些人并不像是普通的农民,因为他们每人背上都背着一杆步枪,那步枪活像战争电影上的“三八大盖”或“汉阳造”,腰间也别有一把刀,易铭惶惑不已,心里头在嘀咕:看来李千秋哄我,这明代会有步枪吗?
他只想想,却一言不发,随着李千秋身后,两个朝这些人走了过去。
看到李千秋和易铭二人走近了,这十几人忽然整齐跪下,两手合偮,高声朗道:“小的参见主公、军师大人!”然后双手伏地,头也触及地面,算是给两人叩头。
然而这群人说的都是些北方口音,称他二人为“军师”和“主公”,这让易铭想不穿、猜不透,更摸不着头脑。
话说完,十几人却犹自跪着纹丝不动,李千秋大大咧咧地说道:“都起来吧!”那些人听罢乖乖站起身,然后毕恭毕敬站在了两边。
李千秋看见易铭在那儿呆呆发愣,好像弄不懂眼前发生的事,就又吩咐那些人说道:“你们好久没有见过主公,去给主公再磕个头吧!”易铭惊异看见,这些家伙围过来扑通跪在他面前,异口同声说道:“小的拜见主公。”
易铭困惑不已,不知如何是好,感觉这一切像是在演戏,他心里想:怎么这会儿自己就成了他们的主公了?他对于这种只在古代才有的称谓,现在安在自己身上,显得不伦不类、异古稀奇,觉得很是搞笑。
易铭想了想顿时醒悟过来,李千秋自个儿下山原来是作了安排的,这些人明显是他吩咐了在这里列队迎接他俩,易铭万万想不到:自己初来乍到,竟会得到如此的礼遇。他不禁又看看这些人,但见他们对自己和李千秋无比敬重,头都低着不敢抬。他觉得奇怪:这些人为什么称呼自己为“主公?”易铭不胜惶惑,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这些人好像见过他并且都认识他很久一般,这种感觉更让他惊讶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