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情的核心还是教授称为天熊的熊遗迹,无疑从考古学角度讲牛河梁一定还能挖掘出大量的古代熊崇拜的遗迹,一定是这样的。虽然暂时牛河梁的挖掘工作几乎停止但只要开始挖掘一定会有新的成果。而我从梅山开始到身在牛河梁也都跟我在古战场找到了刻有天熊标记的战斧有关。
那么我要专心和深入研究的第一个对象一定是熊,天熊。首先,从称谓上,无论是通古斯语族还是蒙古语族的人,对熊都使用人类的亲族称谓。
而对熊的称谓最多的是鄂伦春猎人。他们在狩猎时,遇到熊则不能直接称呼熊的名子“牛牛库”,而改称“底力坎”。并且把熊列入到氏族内部血缘亲属的称谓之中,并给予了很高辈份地位。他们称公熊为“雅亚”,祖父的意思,和“阿提日坎”,老爷子的意思;称母熊为“太贴”,祖母的意思或“额聂赫”,大娘意思等。鄂伦春族称熊“阿提日坎”的称呼,对达斡尔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达斡尔族称熊为“博布格”或称“额特日肯”,与鄂伦春称“阿提日坎”极为相似。鄂温克人称公熊为“合克”,祖父的意思;称母熊为“恶我”,祖母的意思。
这种对熊给予以血缘亲属的称呼之俗,在黑龙江下游的乌尔奇族、奥罗奇族中也同样存在。
其次,在这些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捕熊后为熊举行祭祀和风葬仪式的习俗。鄂伦春人对被打死的熊不能说“死”字,而只能说“阿提日坎阿怕恰”,意为老爷子睡着了。猎人猎到熊后,首先在狩猎场为熊进行“初葬”仪式,猎人们就地先把熊头割下来,擦干血迹后,用桦树皮包裹好熊头进行风葬,也称树葬。
他们在树下跪着摆放祭品,而后就像失去了自己的长辈那样佯装痛哭,同时祈祷说“阿提日坎我们不是故意打死您的,请您宽恕我们的罪过,请您象生前那样保佑我们鄂伦春人……”以此来表示对熊的悼念。然后再用马把死熊驮回驻地。
归途中在离氏族部落驻地不远的时候,猎人们要向驻地山谷间的天幕“嚯、嚯、嚯、嚯……”地高声喊叫,氏族部落驻地的人听到这种喊叫声后,就知道猎人们猎到了熊,也立即回声喊叫“嚯、嚯、嚯……”表示已经知道了。氏族成员开始忙碌起来,做好各种迎接熊的准备工作。
猎人们快到达氏族部落驻地时,从马上把熊卸下来,放好以后再次佯装为熊的死亡万分痛苦的样子,并学着乌鸦叫声,有些鄂伦春族老者认为不是在学乌鸦叫声,他们认为是另一种鸟的叫声。氏族成员走出部落驻地迎接熊及狩猎归来的猎人们。人们彼此都不讲话,悄悄地把熊抬进部落中。随后举行的仪式,各地的鄂伦春人有一定的区别。居住在黑龙江省黑河一带的鄂伦春人把熊运回部落后,老人便会含蓄地说“阿玛哈、恩聂嘿,亲吻你一下啦?”
猎人回答“阿玛哈,喜欢我,亲吻我啦。”这是说猎到的是公熊。而后男人们开始剖肚开膛,妇女们不能靠前更不能指手划脚。他们先把熊小心翼翼地放在一边,然后请年长者做指挥安排葬熊仪式。人们要准备两个“吊锅”,男女分开,分别煮肉。肉熟后,指挥仪式者发出“咔、咔”的声音,之后说“他大娘、婶子、大嫂、大姐、妹妹们,这是赏给你们的,从今以后不会碰上什么难处,放心大胆地吃吧!”于是把肉分给妇女们。
这些鄂伦春人吃熊肉时有个习惯,妇女只能吃熊的后脊背的肉,男人只能吃熊的前半身及四肢的肉。
他们在吃熊肉前,大声说“咔咔咔!这是天神赏给我们的,大家分享吧!’阿玛哈’、‘恩聂嘿’保佑我们,不会咬伤我们的。”吃剩下的熊骨头,要用柳条或草包扎好,选择河边、半山腰或树林,挂在三棵树交叉点上风葬,并祈求熊保佑他们,让鄂伦春人平安幸福。
而另一些鄂伦春人,把熊运回来后,熊肉先切成小块后煮熟,拌上熊的脑浆和熊油一起吃,又要做成“阿索木”粥,据说吃这种粥会暖身而且营养价值非常高,在吃熊肉、喝熊汤粥的过程中,人们边吃边学鸟叫,以示不是鄂伦春人吃了它。在最后一个人吃完后,人们开始把熊骨收集起来,从胸骨开始顺次排列到趾骨,用整块桦树皮包裹好,近则送到捕猎现场与熊头进行合葬,远则在山野中将熊骨埋藏或风葬,氏族成员佯悲痛哭,为熊举行送魂仪式。
这种仪式由萨满主持,萨满向熊致祷词,祈祷熊不要把灾难降临到鄂伦春人的头上,保佑部落全体安康,狩猎丰收。最后,氏族成员一起在葬熊的地方唱“葬熊歌”。
鄂伦春族古代“葬熊歌”因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仅以黑河流域的葬熊歌为例。他们称葬熊歌为“古落依仁”,其歌词如下
古落,古落,阿玛哈、恩聂嘿!您就要起程了,到您那向往的阴间去。是您喜欢我们,我们才成长,我们要把您的白骨好好风葬,时辰一到您就要走了。快吃完您喜欢的蚂蚁,快收拾好您的桦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