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毫无疑问,李孝彻底反唐,紫宸殿里武则天阴沉着脸,李旦坐在一边有些担心,在后宫母后突然问自己怎么办?他哪知道,一直以来不是母后决定吗?为什么突然问他?李孝确实是自己的兄弟,可两个人并不接触,他对李孝一无所知。
武则天轻轻叹口气:“诸位爱卿,相信对宁远的情况你们也知道了,李孝已反,该当如何处理?”
对于李孝早晚必反所有人都有认识,再不了解宁远什么样,但口口相传,从宁远大批的新产品进入洛阳市场,那些内地百姓把宁远苦寒之地传说得和天界一样。享受到那些舒服的日用品,这些大臣又怎么会不相信。如此能力,又是皇上嫡子,而当今皇上如此无能,上朝连一句话也不说,又怎么可能是李孝的对手。
一切就看太后怎么处理了,那些支持武则天的,还有一些武家的人心知肚明,不知此时该说什么。这个时候裴炎站出来:“太后,许王并未公开造反,事出有因,臣认为是否可以听一下许王怎么解释?”
武承嗣是了解太后的,当时说道:“裴大人,李孝以用兵击败朝廷大军,还有什么解释的?他一直很狂傲,从不服从皇命,先帝在时就因无故顶撞被贬松州,太后临朝善待他,他却不知感恩。无诏命来朝,反心以露,如今又畏罪私自逃离洛阳,其罪以不可饶恕。难道非得打到洛阳才算造反吗?”
武承嗣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这些确实是李孝的毛病,群臣也无话可说,裴炎也当时把嘴闭上。很多大臣都不明白,李孝的心思已很明显。他私养军队,不服朝廷管理,擅自对吐蕃动兵,不断扩大他的控制地区,明面上那些地方是朝中派去的官员,但也能接到报告,去的官员说了并不算,都受制于一个什么管理委员会的机构。其实以宁远为中心的新新小区已成独立王国。李孝要干什么,太明显了!很显然,他在准备力量,觊觎的当然是皇位。
可所有人不明白的是,李孝从来不联系朝中大臣。任何一个想得到皇位的人,能离开满朝文武的支持吗?如果没有这些人支持,那是成不了气候的。徐敬业只有几个低级官员支持,虽然聚拢几万之众,却快速覆灭。
本来郝处俊、裴炎和一些大臣以为李孝这次回来,一定能联系他们,何况他还是有职务的人。但李孝深居简出,只是在许王府里,也不去工部,更不上朝,也没联系过任何人。连和李姓亲属都不接触,唯一接触的人就是几位驸马。
李孝的行为让所有人奇怪,也让朝中大臣来气。如今武承嗣的一番话让裴炎哑口无言,心里对李孝更来气,也就不再为他说话。
其实包括裴炎在内,差不多的人都认为李孝有自己的手下,他根本没瞧起这些朝中大臣。不知道这些人的能量,小瞧他们,又怎么会得到这些人的支持。虽然他是皇上嫡子,但也不能这样,失去群臣支持,一样难以成事。
不能不说李孝在这一点上很失策,对李孝的希望转变成来气和失望,如今整个朝堂上,除裴炎说了一句以外,其他人都把嘴闭上。
事情性质已定下来,武则天说道:“既然李孝谋反,该当如何处置?”作为黄门侍郎的武则天亲信姜恪心里更不满,他的心里也认为李孝应该拉拢他们。这些人虽然投靠太后,但太后重用武家的人,对他们这些先帝的臣子多加防范,如果支持李孝回来,那是从龙之功,将来就会更上一层楼。可李孝竟然没瞧得起他们,并不联系他们,姜恪心里哪能服气了。当时说道:“太后,臣认为许王已反,应该派兵围剿,不能让他做大,否则危害无穷。”
武则天当然认为不能拖延,给李孝的时间越长,恐怕他的实力会越大,也就点头说道:“那应该何人前去讨伐?”
武则天一问,武将那边的人立即把头低下,很多人都明白,李孝能以四千之众击败两万吐蕃军,让他们全军覆没。以两三万人兵力击败二十万吐蕃大军,同时收复玉树地区,宁远军恐怕不是那么好打的,丁解元无疑以跻身大唐名将行列。
最重要的是李孝是皇子,也没有公开造反,师出无名,会引来李氏宗亲的反对。所以没人敢挂这个帅,都把头低下。武则天面沉似水,盯着下面这些人看了半天,发现一个主动说话的人也没有,她又不好点将,毕竟李孝展现了他超强的军事能力。
武三思站出来:“太后吗,击败徐敬业的是吴国公,这次我认为吴国公出兵一定能剿灭叛贼。”
武则天看了他一眼,平时认为武三思比武承嗣差远了,但没想到这次却说在点子上。上次徐敬业谋反,派李孝逸领兵,就是有原因的。因为李孝逸名望很高,是太祖的堂弟战功卓著的淮安王李神通的儿子,是李姓宗亲中比较近的关系。如果李孝逸战败或者与敌通谋,那么武太后就会杀他,也借此削弱李氏的实力。
但李孝逸却击败徐敬业,取得胜利,这让他在朝堂之中的声望更加隆重。如果这次他领兵讨伐李孝,那可不错,如果胜,固然除去最大威胁,如果败那就趁机除去他。同时都是李家子孙,能互相残杀那是最好不过的。觉得武三思的提议不错,点头表示欣赏:“吴爱卿觉得如何呢?”
李孝逸心里苦涩,但他无法反对,李孝能和徐敬业一样吗?可他没有选择余地,毕竟皇上是李旦,只好躬身说道:“臣愿往击之。”(未完待续)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咪咪阅读,iiread 安装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