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那年的记忆> 中国史猛将传:隋唐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中国史猛将传:隋唐篇(1 / 2)

 隋唐篇

中国的历史,又翻过了一页(咦,怎么有点面熟?),来到了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猛将辈出,相信大家已经通过《隋唐演义》、《说唐》等演义小说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这些都是已被歪曲的。比如隋唐十八好汉大多数是子虚乌有。如果想要了解一下这些猛将的真正事迹,就接着往下看吧。

首先是麦铁杖。麦铁杖(?~612),始兴(今广东南雄)人。骁勇有膂力,能日行五百里,追及奔马。生性好酒、喜欢结交朋友,重信义,不治产业,只以渔猎为生。后来聚众为盗被擒获,沦为官户(官府的奴隶),担任持伞盖的工作。但他盗性未改,每日早朝后,奔到南徐州劫掠财物,次日早赶回建康为陈主执盖。南徐州人发觉,上告朝廷。官吏认为都城离南徐州几百里,又见麦铁杖天天上朝执盖,都不相信,可是南徐州又多次上朝廷告发。尚书蔡征定计,悬赏送诏书到南徐州,须一日回来复命。麦铁杖不知是计,欣然应往,并按时于次日上朝复命。于是真相大白。陈主因惜铁杖勇捷,不予治罪,训诫后遣送回乡。陈亡,麦铁杖徙居清流县。

隋初,江东大姓反叛,麦铁杖在杨素军中。杨素遣他头带草束,夜浮渡江,侦察敌情。第一次成功,第二次被俘。敌将派三十名士兵押送他。途中,士兵可怜麦铁杖肚子饿,松绑给他吃东西。麦铁杖乘机夺刀尽杀士兵(好心没好报啊),割下耳朵,逃回隋营,向杨素邀功。杨素大奇,但叙战功时无铁杖名。不久,杨素乘骑回京师,铁杖步行追随,每天晚上必宿卫于杨素馆舍。杨素被铁杖忠义所感动,特奏请隋主授铁杖仪同三司之职。因铁杖不识字,只好送其荣归故里。

596年,成阳公李彻欣赏麦铁杖骁勇,征召入京,授车骑将军。不久,铁杖随杨素北征突厥有功,进上开府。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汉王杨谅反,麦铁杖又随杨素出征,每战身先士卒,进封柱国,迁莱州刺史。因政绩平平,转任汝南太守。铁杖乃注意学习法令,地方大治,群盗屏迹。一次他入朝,考功郎窦威嘲笑他:“麦是什么姓?”他说:“麦和豆也没什么区别,有什么好奇怪的?”窦威无言以对。

612年,杨广亲征辽东。麦铁杖请缨为前锋。将要出发时,他对医生吴景贤说:“大丈夫命定于天,怎么能用药保命,而使自己死在家中!”又对三子说:“阿奴,准备浅色黄衫,今天是我以死报国的日子,我既被杀,你一定会得富贵,要记住诚与孝,努力吧。”在一次渡河战斗中,桥未架成而敌已大至,麦铁杖临危一跃登岸,与敌力战而死。杨广为之流泪,出重金购得他的尸体,下诏褒扬。

张须陀(565~616),弘农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年轻时曾随史万岁南征,605年,又参与平定杨谅叛乱,都立有战功。后来担任齐郡丞。杨广征辽东,百姓流离失所,加上当年饥荒,粮价飞涨。张须陀准备开仓救济百姓,属下劝他应该报告上面批准,张须陀说:“陛下现在远征,遣使往来就要一年(为什么开一个郡的仓都要报告皇帝?想不通),而现在百姓有倒悬之急。如果我因此获罪,死而无恨。”于是先开仓后报告,杨广知道后并没有责怪他。612年,变民首领王薄率数万之众劫掠诸郡,屡败官兵。张须陀发兵抵挡,王薄转向鲁郡,张须陀率兵跟随其后,趁其不备突袭,大败王薄,斩首数千。王薄收拾残兵得万余人,准备渡河,被张须陀在临邑追上并击败,斩首5000,夺得数万牲畜。张须陀勇猛善战,又深受士卒爱戴。王薄不久又联结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等众十余万攻章丘。张须陀先派水军阻断水上要道,自己率领2万兵马迎击,大破变民军,变民军溃散,逃到水边又被水军拦截,非常狼狈,张须陀缴获大量辎重。杨广听说后很高兴,派使者画张须陀作战的图回去给他看。

变民首领裴长才、石子河率兵2万余人突然来到城下,纵兵大掠。张须陀没来得及集中兵马,就率五骑出战,变民军争相进攻,张须陀被围数百重,身被数创,越战越勇。城中兵马集合出战,变民军才稍稍退却,张须陀督军再战,变民军败退。变民首领秦君弘、郭方预率大军围北海,来势汹汹。张须陀认为敌军自恃强大,认为官军无法救援,现在率军突袭,必能获胜。于是率精兵快速行军,敌军果然没有准备,张须陀一战大破之,斩首数万。614年,又击降变民首领左孝友10万之众。被封为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又击败庐明月、吕明星等变民军。616年,张须陀进攻翟让军,中了李密设下的埋伏,张须陀冲出重围,但见到很多部下仍然被围困,又杀入重围营救他们,如此多次出入阵中,见到军队已溃散,他仰天长叹:“兵败如此,有什么面目去见天子?”于是下马战死。

讲完了镇压变民的官军将领,现在讲讲反抗官军的起义军首领。杜伏威(?~624),齐州章丘(今济南章丘)人。农民出身,少时豪放,不治生产,和同乡是辅公祏刎颈之交。隋朝末年,炀帝杨广动用大批民力修长城,建洛阳,开运河,征高丽,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伏威和辅公祏于613年率众起义,奔向长白山,不久又转战进入江淮一带,自称将军,屡败官军。617年正月,隋将陈棱奉命率8000精兵迎击杜伏威,但很惧怕他,不敢出战。杜伏威送给他女人衣服,称他为“陈姥”,激他出战。陈棱果然出战,杜伏威亲自出阵挑战,被陈棱手下将领一箭射中额头,杜伏威大怒说:“不杀你,誓不拔箭!”于是大呼冲阵,所向披靡,擒获射他的隋将,回阵拔箭后斩之,以其首级示隋军,再次冲阵,又斩杀数十人,隋军大溃,陈棱逃走。杜伏威军威大振,江淮一带的变民军纷纷投奔他。杜伏威选勇士5000,号称“上募”,厚待他们,与他们同甘苦,每次作战,这支部队必然先登。战后,杜伏威看他们背部,如果有伤的立即杀掉。所有缴获的战利品必然分给部下,部下有战死的就以其妻殉死,所以这支部队所向无敌。杜伏威的军队很快就控制了整个江淮地区,其实力在隋末起义军中仅在瓦岗军和窦建德军之下。

后来杜伏威先是向杨广的孙子越王杨侗表示臣服,被封为东道大总管、楚王,然后又被唐高祖李渊招安。由于他的势力不断壮大,李渊放心不下,就把他调至长安。623年八月,辅公祏叛乱,伪造了杜伏威的诏令,声称是奉他的命令起兵。624年二月,杜伏威去世。史书上说是因为他想长生不老,服食云母所至,但实际上很有可能是被朝廷毒死的。后来辅公祏被讨平后,伪造的诏令到了李渊手中,李渊大怒,抄了杜伏威的家。直到李世民即位后,杜伏威才获得平反。

杜伏威有三十个养子,都是勇士。但只有阚棱、王雄诞的名字为人所知。阚棱(?~624)是杜伏威的同乡。身材魁伟,好用一柄长一丈的两刃刀,名为“陌刀”,一挥杀数人(陌刀在唐朝中期成为流行的兵器,但在隋末唐初还比较少见,有人认为陌刀其实就是斩马剑)。他随杜伏威屡立战功。辅公祏叛乱,他随李孝恭征讨。在青山和辅公祏部将陈正通军相遇,两军对阵,阚棱出阵摘下头盔,大喊:“不认识我了?怎么还敢来战!”陈正通军中很多都是阚棱旧部,对他非常敬畏,乃至有很多人下马而拜。破辅公祏,阚棱立有大功。辅公祏被擒后诬告阚棱是他的同党,而且李孝恭战胜后没收了很多原属于杜伏威、阚棱、王雄诞的财产,阚棱前往辩解,触怒了李孝恭,竟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了他。这些罪名其实不值一驳,真正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当时杜伏威、王雄诞已死,辅公祏是砧板上的一块肉,江淮军的重要人物仅剩下阚棱一人而已,唐朝廷想借机除掉江淮军的剩余的所有势力,以绝后患。毕竟辅公祏这样的人造反都让唐朝廷头痛了好一阵子,更别说勇猛善战的阚棱了。

王雄诞(?~623),曹州济阴人。膂力绝人,而且有智谋,杜伏威作战常用他的计谋,所战多克。比阚棱年纪小些,军中称阚棱为大将军,称他为小将军。619年,杜伏威渡淮河与李子通联合,但李子通很忌惮他,派兵偷袭,杜伏威受伤堕马,他背负杜伏威逃到草丛中,聚集溃散的部众,但又遭到隋将来整的攻击,形势危急。杜伏威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王氏背负杜伏威逃走,王雄诞率十余名壮士断后。追兵杀到,王雄诞率众奋力死战,身受数创,却越战越勇,杜伏威这才得以逃脱。

620年,杜伏威派辅公祏、阚棱、王雄诞率兵进攻李子通。初战获胜,但追击时却遭到反击,吃了败仗。王雄诞建议乘李子通取胜而轻敌,扎营不设防备,以夜袭取胜,辅公祏不听。王雄诞就领了本部亲兵几百人亲自出击,乘风纵火,李子通大败溃散。战后,江西之地尽为杜伏威所有。621年十一月,杜伏威派王雄涎进攻李子通。李子通率精兵据守独松岭,王雄诞派人多立旗帜,夜间则虚设灯火,尽力制造军力庞大的假象。李子通很害怕,烧营撤退。王雄诞乘势追击,李子通投降。杜伏威尽有江淮之地,将李子通送给长安的李渊。王雄诞随后讨平汪华,又单骑入敌营,说降了闻人遂安。

杜伏威入长安后,把兵权交给了王雄诞。辅公祏准备叛乱,于是伪传杜伏威的话,责备王雄诞有二心。王雄诞虽然打仗足智多谋,对自己人却是个直性汉子,听后深信不疑,于是为了表明心迹,交出了兵权。辅公祏乘机夺其兵权,又命人劝他一起造反,王雄诞非常后悔,宁死不从,被辅公祏派人将他缢死。王雄诞很受士卒爱戴,而且他的部队军纪森严。他死时江南百姓都为他流泪。唐朝廷嘉奖他的气节,封其子王世果为官。阚棱、王雄诞都是当时的猛将,可惜死得都非常不值。

下面出场的就是赫赫有名的秦二哥。秦琼(?~638),字叔宝,一般多以字称之。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历城)人。本为隋将来护儿部下。秦琼母亲去世时,来护儿派使者吊唁,手下军吏很奇怪,问:“士卒死亡,将军都不派人吊唁,为什么偏偏吊秦琼之母?”来护儿狠狠为他做了个广告,说:“秦琼勇猛,又有志气节操,怎么会久居下位呢?”不久随张须陀进攻庐明月变民集团于下邳,庐明月有兵十余万,张须陀部下只有对方十分之一,双方对峙,张须陀粮尽,准备撤退。张须陀说:“敌方见我们退兵,必定来追击,用勇士袭击其营,必能获胜,谁愿意去?”没人答应。只有秦琼与罗士信请缨。张须陀于是分给他们精兵千人埋伏,自己撤退,庐明月果然率兵追击。秦琼等突袭贼营,营门紧闭不能进入,于是登楼拔掉敌旗帜,斩杀数十人,营中大乱,二人乘机斩关而入,纵火焚烧三十余屯。庐明月撤退,张须陀回兵追击,大破之。又与孙宣雅战于海曲,有先登之功。

616年,秦琼随张须陀荥阳攻击翟让、李密军。张须陀中伏战死,秦琼率残兵依附隋将裴仁基(名将裴行俭和猛将裴行俨的父亲)。后来裴仁基向李密投降,李密得到秦琼后大喜,封他和程知节等四人为帐内骠骑,统领8000近卫军,号称“内军”,厚待之,自称这8000人可敌百万。其他二位骠骑可与秦、程并列,一定也是当时虎将,可惜不知其姓名。618年七月,李密军与宇文化及军战于黎阳附近的童山,李密中箭堕马,几乎送命,而追兵又到,秦琼挺身而出,独力奋战救其脱困,然后又率兵反击,击退宇文化及军。后来李密兵败,秦琼等归王世充,受封龙骧大将军。秦琼与王世充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他的为人,就与程咬金商议:“王世充多诈,常与属下赌咒发誓,只算个巫婆,难成大事。”二人决定共同投唐。在某次王世充和唐军对阵时,二人突然出阵,对王世充说:“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王世充的手下慑于二人的威名,不敢相逼,于是二人投唐。唐高祖李渊将二人分配给秦王府,李世民对二人非常器重,令他们率领近卫部队玄甲军。秦琼在美良川之战中击败尉迟恭,屡立战功,李渊赐以黄金瓶,说:“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下大功,如果我的肉可以吃,都会割下来给你,何况子女玉帛!”于介休击破宋金刚军,又随李世民破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军,总是担任先锋亲身冲阵。每次敌军有勇将出阵挑战,李世民必命秦琼前往取之(简直是虐待嘛!),秦琼每次都跃马挺枪刺敌将于万众中,从来无人能挡,他也颇以此自负。后又参与玄武门之变,和程知节率军成功抵御了太子党军的进攻,以其功封左武卫大将军。

秦琼后来经常得病,他说:“我戎马一生,打了二百多场仗,受过几次重伤,出血多达数斛,怎么可能不病?”死后被追封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李世民下诏雕刻他的石像立于墓前,以显其战功。秦二哥在演义评书中是个大将之才,可是在真实历史中只是一勇之夫,而且在后期少有战绩,应该是旧伤复发的缘故。不过在他巅峰时期确实厉害,无数次单骑入阵斩敌将而还。关二哥刺颜良就名垂千古,颜良武艺还不知怎样;而秦二哥斩的个个都是货真价实的勇将。在隋唐勇将中只有尉迟恭能和他相提并论,不知为什么到了《说唐》里就混惨了,成了第十六条好汉,实在是冤枉啊!

唐初能与秦琼相比的猛将,就只有尉迟恭了。尉迟恭(585~658),字敬德,一般多以字称呼。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隋末为将时,镇压过民变。后被刘武周任用,为偏将。随刘武周攻唐,破晋、浍等州,击破唐永安王李孝基,擒获李孝基、独孤怀恩等唐将。620年柏壁之战后,刘武周战败投突厥,尉迟恭率众坚守介休,李世民派李道宗、宇文士及等人将他招降。

不久,尉迟恭就随李世民进攻王世充,部下寻相突然叛逃,李世民手下众将怀疑他也想随同,将其拘禁起来,屈突通等还要求李世民杀了他。李世民:“尉迟恭要反叛早就跟着寻相跑了,还会等到现在?”于是释放了他,并送给他钱财,说:“你真的要走的话,拿这些去当路费。”可以想象尉迟恭此时一定是热泪盈眶,高呼为秦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云云。随后李世民以500骑察看地形,突然被王世充万余步骑围困,王世充的勇将单雄信直取李世民,形势危急,此时尉迟恭跃马横槊,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掩护李世民冲出重围,接着又率军反击,打退了王世充军,擒获敌将陈智略和排槊兵6000。李世民回营后对尉迟恭说:“别人都说你有反意,只有我力保你,想不到你报答的这么快!”重赏了他。621年初,李世民组织精锐近卫队玄甲军,由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翟长孙率领。三月,窦建德率军支援王世充,抵达虎牢关外。李世民率军支援虎牢,他有故伎重施,率500近卫骑兵侦察窦建德军大营,他命徐世绩、秦琼、程知节率兵埋伏,自己率尉迟恭等四骑,公然直取窦军大营,还对尉迟恭说:“我用弓箭,你用槊,千军万马都不怕!”路上遇到窦军的哨兵,李世民突然冲出去大喝:“我乃秦王李世民也!”一箭射死带头兵,窦军大惊,立刻派兵五六千人追赶,李世民见其他三人受惊过度,就叫他们先走,自己和尉迟恭断后,将敌军引进了埋伏圈,徐世绩等人杀出,大败窦军,斩首300余,擒获骁将殷秋、石瓒,在决战之前沉重打击了窦军士气。两军对战,王世充的侄子王琬骑着隋帝的宝马、身披华丽铠甲出阵,李世民见了问:“谁能给我灭了他?”尉迟恭请缨,带了高甑生和梁振方冲了过去,一下子就连人带马俘虏了过来。

攻灭窦、王后,尉迟恭又随李世民攻击刘黑闼和徐圆朗。在与刘黑闼军作战中,李世民又身陷重围,尉迟恭率壮士破围而入,拼死冲杀,使李世民突出重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李世民展开夺嫡斗争后,向他赠送一车金器,企图收买他。尉迟恭回答:“秦王对我有救命之恩,所以才舍身相报。我对殿下无功,怎敢受您的赏赐?如果收了赏赐,就是徇私弃忠之徒,对您又有什么用?”李元吉见他无法收买,就派刺客刺杀他,他开门安卧,刺客不敢进去。李建成、李元吉又在李渊面前进谗言陷害他,幸亏李世民才得以保全。后来情况危急,尉迟恭和长孙无忌、侯君集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射死李建成,尉迟恭刺死李元吉,斩二人之首,示于正在顽抗的太子党部队,太子党部队立刻大批散去。尉迟恭又率兵入宫,迫使李渊让位给李世民,功居第一,李世民将李元吉所有的财产都赏赐给他,后又封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吴国公。

626年八月,李世民刚刚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就率大军20万入侵,尉迟恭率唐军精锐在泾阳迎战,大破突厥,擒获突厥俟斤(官名)阿史德乌没啜,斩首千余级。颉利可汗虽未受太大打击,但被少量敌军击败,士气受损。李世民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直驰至渭水河边,大声斥责颉利可汗背弃盟约。随后各路唐军赶到,李世民命大军迅速布阵,自己仍单独与颉利可汗对话。颉利可汗大为恐惧,遂请求讲和。于是李世民与颉利可汗会盟,并赠其大量金帛,颉利可汗遂率军北撤。李世民从此对东突厥怀恨在心,也埋下了后来李靖攻灭东突厥的伏笔。从此他颇以功自负,一次在宴会上与别人发生争执,李道宗上前劝解,他几乎把李道宗的一只眼睛打瞎。李世民很生气,说:“我看史书,觉得刘邦杀功臣有些过分,现在看你的所为,才知道韩信、彭越被杀,不是刘邦的罪过,国家大事只有赏和罚,不是每次都有格外开恩的机会,你要小心处事,以免将来后悔莫及!”尉迟恭磕头谢罪,此后就少与别人交往,努力享受生活,又喜欢道术,服食云母粉。658年病逝,死后陪葬昭陵。尉迟恭善使马槊,又善于躲马槊,即使对方群刺也不能伤他,又会夺槊回刺对方。李元吉也善用马槊,曾和尉迟恭比试,尉迟恭自己去掉槊头,让李元吉保留槊头刺他,李元吉就是不能刺中。李世民问:“夺槊难还是避槊难?”他说:“夺槊难。”于是又和李元吉比试,结果尉迟恭三次抢下李元吉的槊,李元吉大为愧服。

罗士信(603~622),齐州历城(今济南市历城)人。王薄、左才相、孟让率变民军攻齐郡,张须陀率兵准备征讨。当时罗士信年仅14岁,短小精悍,向张须陀请求上阵。张须陀觉得他太小,体力还不足以披甲。罗士信大怒,身披两副盔甲,佩两壶箭,上马请张须陀观看,张须陀非常赞赏,这才许他出战。罗士信随军与变民军战于潍水,阵势刚刚列好,罗士信就持长矛突入敌阵,连续杀死数人,每杀一个就取其首级抛向空中,再用长矛挑着,敌军吓得没人敢抵挡他。张须陀乘势进攻,大破敌军。罗士信追击,每杀一人就割下鼻子以代首级,张须陀叹服,把自己的马送给他。后来每次作战,罗士信必定跟随张须陀先登。隋炀帝杨广曾令画工画“须陀、士信战阵图”,以供观赏。616年,张须陀战死,次年,罗士信随裴仁基归顺瓦岗军,后来在与王世充作战时受重伤被俘,王世充爱其才,厚待他,与他同吃同睡。619年,因为鄙视王世充的为人,率所部千余人投唐。

罗士信每战必为先锋,退避殿后。所有战利品都分给有功的部下,或者以自己的衣服和坐骑相赠,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效命。但他执法很严,即使亲戚故友犯军法也不饶恕,所以属下对他也不是很亲近。一次率军进攻千金堡,守军恶语辱骂他,罗士信大怒,于是在晚上派百余人带着婴儿走到堡下,婴儿大声啼哭,好像是从洛阳逃出来的难民,又突然假装发现走错了路,然后四散逃走。守军开门抢掠,罗士信乘机突入城中,将守军全部杀掉。随唐军平定王世充后,受封绛州总管、剡国公。622年,罗士信随李世民征讨刘黑闼。唐军攻下洺水城,由王君廓把守,遭到刘黑闼军猛攻,即将失守,唐军几次派兵增援,都遭阻击不能进城。罗士信请缨前往,于是李世民用旗语通知王君廓撤出,罗士信率200骑突破包围入城。这时天降大雪,后续救兵无法进入,城很快被攻破。罗士信被俘,刘黑闼劝降,他不屈而死。终年多少岁,史书记载有矛盾之处。《旧唐书》说他终年20岁,但《新唐书》说他终年28岁,再对照一个两书统一的记载,说他随张须陀讨王薄时14岁,那么两个说法都有问题。早先,罗士信和裴仁基关系很好,攻克洛阳后,他自己出资厚葬裴仁基于北邙以报答(裴仁基计划刺杀王世充失败,和其子裴行俨一同在洛阳被杀害),还说:“我死后把我葬在此墓旁。”后来果然如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