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那年的记忆> 儒家的经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儒家的经典(1 / 2)

 儒家的经典

儒家经典,历史上有所谓“六经”、“五经”、“十三经”和“四书五经”之名。这反映着儒学风格不断演变、内容不断充实扩展的历程。

1.从六艺、五经到十三经

六经起源于上古“六艺”教育。《周礼-地官-大司徒》曰:“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一日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一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德”为思想教育,“六行”为品行教育,“六艺”为才能教育,概言之则为“德行道艺”。孔子向弟子进行六艺教育,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赞《易》,修《春秋》,形成六经。《庄子、天运》曰:“(孔)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为文。”即指此而言。六艺是六种知识技能,六经是孔子从事六艺教育的教材,六经亦称“六艺”。故贾谊《新书-六术》曰:“《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今《六经》缺《乐》,今文家以为《乐》本无经,附《诗》而行;古文家以为《乐经》亡于秦火,六经只有其五,故又称“五经”。汉武帝置儒学博士,以“五经”为称,原因即在于此。此外,礼分《周礼》、《仪礼》、《礼记》三书,是为“三《礼》”;《春秋》有《公羊》、《谷梁》、《左传》三书,是为“三传”。此外还有《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由于历代尊经尊传不一,遂有“七经”、“九经”、“十三经”之名。大致说来,后汉始有“七经”之称,约以五经加《周礼》、《礼记》(或以五经加《论语》、《孝经》)。初唐有“九经”之名,约以《易》、《书》、《诗》、三《礼》、《春秋》、《论语》、《孝经》(或以为有《公羊》、《谷梁》,无《论语》、《孝经》)。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刻石经,以《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至宋儒增入《孟子》,遂有“十三经”之名。宋儒又从《礼记》中分析出《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为“四书”,作为修身养性之初阶,与前五经相配,故有“四书五经”之称。历代儒学之士研究十三经,阐说发挥,有注有疏,汗牛充栋。唐代有《诗》、《书》、《礼记》、《易》、《春秋左传》“五经正义”及《公羊》、《谷梁》、《周礼》、《仪礼》四疏;宋代补撰《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四经正义。形成遍注遍疏群经的大型丛书,清代将其合刻在一起,即《十三经注疏》。

2.五经概说

儒家经典,与宗教圣经讲述神功异迹、清规戒律不一样,是关于先民实事的记录,是为人之道和处世之方的教科书。《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外,荀子、董仲舒、司马迁等人都有类似的阐述。概言之,《诗》是用以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情感;《书》叙述先王政事,具有历史经验;《礼》记载行为规范,节制人的

言谈举止;《乐》煊染和乐之情,激发人类好善之心;《易》阐发阴阳运行,以明变化之理;《春秋》反映等级名份,实为礼义之大防。六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共同完成对儒家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缺一不可,故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董仲舒亦曰:“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春秋繁露-玉杯》)

诗又称《诗经》,为篇三百有五,故称“《诗》三百”。是孔子选编的古代诗歌总集。儒家认为,《诗》发于性情,内有哀乐之心,则外发于声音言辞,声成为文字就是诗,音合于韵律就是歌。诗歌就是人们感情的流露,故《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歌者也许纯粹是感情的流露,但闻之者则可以知民间的喜怒哀乐,观为政之得失,此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古代有采诗制度,设行人之官,孟春之月振木择于路,采集诗歌。回朝献于大师,大师协比音律,奏于天子。王者即从献诗中观知民心政风。《礼记-王制》曰:“王者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即此之谓。另一方面,卿士大夫在外交、雅集之时,也常常用诗来表情达意,这在《春秋》时更是一代文雅风气,故《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就是古人借《诗》言志的委婉作法。相传古诗三千余篇,是“孔子去其复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上采《商颂》,下尽周室,共“三百五篇”(《史记-孔子世家》),制为定本。这就是《诗经》的起源和积集过程。六经中,《诗经》是孔子最早整理的一部经典,《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诗》排在四经之首。自兹而后,《诗经》传授不绝,形成了气势颇大的《诗》学。

在儒学传授过程中,关于《诗经》有所谓“六义”、“四始”、“二南”、“正变”等《诗》学义例问题。六义,《周礼-大师》又称“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六诗各有寓意,故经学家又称为一六义”(《毛诗序》)。孔颖达说“风、雅、颂”是“诗篇之异体”;“赋、比、兴”是“诗文之异辞”。风分十五,《周南》、《召南》为其首,各系一国之事,为侯国诗章。雅分大、小,系天下之事,为王政之诗。颂分商、周、鲁,美盛德之形容,为歌功颂德之篇。赋者铺也,铺陈言辞,直叙其事。比者喻也,歌他事以喻此事。兴者起也,先言他物以引出正题也。前三者讲诗篇的体类,后三者讲诗歌表现手法;前者属文体学,后

者属文章学。“四始”指《诗经》四种体类的首篇,即《史记》所谓“《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记住始篇,以免篇简错乱,此四始本意,后世关于“四始”阴阳五行化的说解都不可信。“二南”即《周南》、《召南》,为十五国风之一,二南问题古来纠葛最多,都为臆说,金景芳先生解“南”为任周南即从周公所主之国(“自陕而东”)选出的诗篇,召南即从召公所主之国(“自陕而西”)选出的诗篇。“正变”:内容纯正,可为师法的诗为正诗;内容有怨刺,值得引以为戒者为变诗。《诗经》自孔子删定之后,儒者口诵心记,世代相传不绝,秦始皇焚烧诗书,《诗》即因深藏于人们记忆而不绝。汉兴,传《诗》有三家:齐、鲁、韩,立于学官,都是今文。鲁国申公(培)所传,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为“齐诗”。燕人韩婴所传为“韩诗”。又有诗古文:相传孔子授诗子夏,子夏作《诗序》,四传至河间大毛公,作《毛诗诂训传》,授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号为“毛诗”。今文诗倡以“四始五际”之说,颇陷于机祥。《毛诗》重名物训诂,质实雅正,大重于时。郑玄为《毛诗传笺》,三家遂废。其后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存而无传,后之学者唯毛诗是依,唐《诗经正义》即取毛传郑笺,以为定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