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关于大明星老婆是多重人格这件事> 第一百七十四章 无可厚非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四章 无可厚非呀(2 / 2)

没法子,八贤王只好以身作局,把自己设计成那个“凶手”,避免包拯再往下查。

可包拯何其固执,又何其聪明,他最终还是查到了当年的真相,不顾家国的安稳,也不顾自身的安危,把真相揭发了出来,指出秀珠之死,和4个人都有关系。

证明了秀珠和利小刀都是自杀的,证实了当今皇帝不是原定的太子人选,同样,也佐证了太后和庞太师当年狸猫换太子的过错。

可这4个人,是大宋的最高统治者,谁能对他们做什么?

谁又能让他们为25年前那件事买单?

六子永远只能是六子,他再也成不了储君,做不了皇帝,改不了现实。

然后是第三点,这个单元在整部剧中的立意最高。

“翻龙劫”是全剧主要角色全员出动的一个单元。

除了对每个角色形象的再塑造之外,真正让这个单元变得不同的,是它的立意。

如前面所说,这是一个局中有局,谜中有谜的案子,它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它主题立意的复杂性。

纵观全剧,“翻龙劫”的立意,其实是最高的,这里面所涉及的,不仅有人心,人性,还有家国情怀,民族大义。

八贤王在跟包拯对话的时候,曾经几次提到:事情,是可以计算准确的,只有人心,无法计算。

小时候看,也许不懂,可长大后再看,又怎么可能还不懂?

25年前,先皇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想为李妃争取一个上位的机会,可他低估了刘皇后(现在的太后)的野心,低估了庞太师(当年还不是太师)的野心,高估了自己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

当事情爆发的时候,先皇连追查的立场都没有,毕竟,庞太师和刘皇后的势力太大,已经屯兵城外,几乎处于被逼宫的处境了。

所以李妃和消失的皇子,成了这件事的牺牲者。

先皇被刘皇后和她的表哥庞太师掣肘一辈子,而他的儿子赵祯,也当了十多年的傀儡皇帝,直到5年前才亲政。

25年前,李妃一个小小善良之举,却温暖了秀珠整整25年,让她到死都不忘报恩,报一饭之恩。

25年后,真相被一步步揭开,谁能想到,利小刀会为了阻止包拯的调查自杀而死?

谁又能想到,八贤王会变成25年前这个案子最无辜的一个,却在25年后,屡次设局,拼了命地“证明”自己才是凶手,甚至愿意死在庞太师的监斩下?

八贤王为什么愿意认罪?

不为别的,只是担心当年的事查出来,会影响大宋江山的安稳,会危及皇帝的正统,会让虎视眈眈的高丽,辽国等蠢蠢欲动,会让百姓自此陷入困境,四面楚歌。

以一人之死,暂时保住大宋的太平,平息百姓的异议,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法子。

擅长权衡利弊的八贤王,面对紧追不舍,不愿放手,死活要挖掘真相的包拯,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可行。

可以说,在家国大义和自己的性命之间,他选了前者。

为了一个25年前的秘密,刘太后和庞太师杀了太多人了,但人心,是不会满足的,有了包拯这个变故,有了“六子”这个阻碍,他们怎么可能放心?

此时的皇帝,作为当年的无辜者,他却享受了不该属于他的巨大权势20多年,好不容易,他才脱离庞太师的掌控,自己亲政,又怎么可能轻易放手?

当然,他事先调查了六子,知道六子的作风习惯,不放心把江山交给他是一回事,不愿把江山还给他也是一回事。

不然,也就不会有包拯最后问的那句:如果,他有大智慧,大胸襟,爱民如子,皇上会退位让贤吗?

此时的皇帝的表情,意味深长,但也正因为这个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包拯对于人心,人性的通透和了解。

这是第一次,陈安隅觉得包拯“长大了”。

可以说,翻龙劫是整部剧的最高光时刻,主角团好不容易全部集齐,故事也上升到了一个复杂的难度。

这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观众可以讨论和发散思路的东西太多,于是这个单元的观赏性也就变得更强。

尤其是六子的结局,表面上看是归隐,可从第二部中,又有一些不可说的暗示,让这个单元,多了许多探讨性。

所以,陈安隅觉得能成为最好的一个单元,也是无可厚非的。

离庞太师的掌控,自己亲政,又怎么可能轻易放手?

当然,他事先调查了六子,知道六子的作风习惯,不放心把江山交给他是一回事,不愿把江山还给他也是一回事。

不然,也就不会有包拯最后问的那句:如果,他有大智慧,大胸襟,爱民如子,皇上会退位让贤吗?

此时的皇帝的表情,意味深长,但也正因为这个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包拯对于人心,人性的通透和了解。

这是第一次,陈安隅觉得包拯“长大了”。

可以说,翻龙劫是整部剧的最高光时刻,主角团好不容易全部集齐,故事也上升到了一个复杂的难度。

这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观众可以讨论和发散思路的东西太多,于是这个单元的观赏性也就变得更强。

尤其是六子的结局,表面上看是归隐,可从第二部中,又有一些不可说的暗示,让这个单元,多了许多探讨性。

所以,陈安隅觉得能成为最好的一个单元,也是无可厚非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