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奇怪,《小妇人》是孩子们的“道德食粮”(作者自述语)。19世纪的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小说帮助女孩子们顺从命运,以各种方式探索自己在社会上的可能结局。这里,作者首度传达了少女时代的艰难和焦虑,提出“小妇人”的成长过程是学习的、泪迹斑斑的,而不是按照女性发展的本能或者自然条件进行。妈咪坦白自己有脾气,她努力抑止它,说明无法彻底消灭女性的怒火。小说最终没有解决是克制自己适应社会,还是颠覆女性顺从命运的观念(19世纪,人们认为女性只有放弃本性,才能取得像男子汉一般的“天才”成就)的问题,这是西蒙·波伏瓦、乔伊斯·卡洛尔·欧茨、格特鲁德·斯坦热衷的问题,也为21世纪的读者留下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文本。
《小妇人》是名著重译,踩在前人成果的肩膀上改进、提升译文水平,是一大乐事。作品平铺直叙部分,当然可以继续直译。但前译最大的帮助在于让我们廓清想当然造成错译的范围,并且尽可能避免同类的错误。举例说,铃兰花(liliesofthevalley)在以前的译本中居然被直译成“长在山谷里的百合花”,值得引以为戒。当然,克服文化地理的差异十分重要,苹果在旧中国是穷人的奢侈品,但书中主人公把russets(没有味道的粗皮青涩苹果,自家园子里自生自灭的东西)当饭吃,似乎很富有。主要原因是以前的译者要么把它跟普通苹果混为一谈,要么只说明“黄褐色苹果”,看不出它的廉价。Roses是玫瑰、蔷薇、月季花的总称。月季花是普通庭院的常见花卉,美格结婚时因地制宜,用来代替代表爱情的“玫瑰”,所以不能一概都译作“玫瑰”。本书做了妥协处理(第二十四章)。
作品第一部讲述少女的成长历程,情感世界是浪漫的,她们以成为“小妇人”为奋斗目标,更适合青少年阅读。第二部描述的则是“大人”的事情,涉及在成人世界的立身处世,比较务实,可以作为行为参考。所以,尽管第一部“很好看”,小说却是第二部面世后才成为畅销书的。第二部的内容非常通俗化,涉及婚礼的排场、对艺术教育的态度、不同家境的同学相处、文学创作的宗旨、穷人在富人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富人该施舍什么样的人、如何资助文学艺术事业、家庭责任分工、礼尚往来,简直是日常生活的指南书。这就造成了一个特殊现象:第一部(1868年出版)印数不多,等第二部(1869年)出版方才形成畅销的局面,还带动了全书的销售。这与通常的第一部一炮打响,接着写续集的情形截然相反。到1888年作者去世,她的书发行量已经超过了百万大关,收入达到20万美元,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
王之光序于浙江大学
201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