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北宋仕途> 第一百六十三章 进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六十三章 进讲(1 / 2)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沈欢放下笔端,掩面叹息起来。寥寥十二个字,却基本上开关了苏洵在文坛上的一生,“读书籍”三字,看上去简单,其实真要做起来,历史上又有几个人能得此形容呢?

苏洵算得上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唐宋八大家里,除了大家都努力促使成功外,其他七人,或多或少都是天才人物,自小就有神童之称,只有他,前半生可以说得上是荒废人生,到了二十七岁,才认为到蹉跎岁月的可悲,接着才开始认真读书。到他成名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名声反而都比他要大得多了!这一点上,沈欢在既惊且佩,人家李白深受磨铁的那位老奶奶影响的时候是在少年时代,既而发奋,还未算晚,而苏洵当时的年纪,在这个时代,都差不多到了二十八蓄须的年龄了——能获此成就,不难想象他是下了多么大的工夫与心血!

也许,在别人眼中,他名声才气与两个儿子相比,都差了许多,然而,沈欢却知道,他是一位长者,有着长者的慈悲心肠,至少,苏轼兄弟对他的感情很深,并没有因为名气等问题忤逆过他。沈欢现在已经可以想象苏轼兄弟此时是多么的悲痛了,以至于他不敢过去看到苏轼那哀伤的眼神!

“唐宋八大家又去了一位!”沈欢深深地叹息着,他与苏洵地感情说不上好。至少与司马光、欧阳修比起来,他与后两者接触得更多。至于苏洵,沈欢也只有去拜访苏轼的时候见过几次。谈过一些诗词之类的东西,其他并没有多少往来。然而这并不阻止他对这位历史名人地景仰,如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终于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之中,随流消逝,怎不令他感慨唏嘘。

他甚至感到了一股无力的状态——在历史趋势里,他好像并不能挽救什么。至少对于苏洵,他有时候甚至忘了他的事迹和他的结局!作为一个文科出身的人,对于历史的文化名人,总有一种特殊地感情,这也是听到苏洵死讯后他一度茫然失落的原因之一。

三苏的名头很大,特别是苏轼,大到沈欢之前与苏轼等人结交时甚至有着莫名的激动与彷徨。如今,唐宋八大家里的苏洵去世了,而苏轼也将和历史记载的一样,回老家丁忧。接着再次回京时,时代已经变了——王安石的时代来临,在王安石时代,苏轼一家都是比较可悲的,以至于苏轼差点有丧命的危险!

“我需要做点什么!”沈欢这样对自己说,“至少得为苏洵这位老人家的身后之是做点什么!”他开始思考自己能为苏洵做什么了。\\\\\\苏洵是文人,肯定希望自己地文字能流传后世,这一点,沈欢之前一直在做了,他们苏家父子的文集。印书馆都版了好几次,虽然本意是赚钱,但客观上也能起到保存文化的作用,不是吗?

让苏洵提前得到他应有的文化地位?沈欢有点疑惑。在宋史里,苏洵的名头与篇幅当然不能与苏轼兄弟相比,在这一点上,从未做过大官的他是有点吃亏的。苏洵的故事应该要保存下来,沈欢打定了主意,怎么说他的成长经历都可以说得上是一部励志故事:

27岁才发愤读书的苏洵,经过十多年地闭门苦读,终于学业大进。在仁宗嘉佑元年。在西蜀一带游学的他终于感觉不满足了。于是他带领苏轼、苏辙兄弟到了汴京开封,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然而不知为何,苏洵好像并不喜欢当官,不然凭他的名气与能力,应该不至于一生无为。对于这一点,沈欢也很疑惑,曾经问过苏轼,得到地回答也很模糊,比如说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才任为秘书省校书郎等闲职小官。

苏洵的文集沈欢都拜读过,若真论写文章的苏洵,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策论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他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地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地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另外,曾巩也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地《权书》等文章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六国破灭,战不善,非兵不利,弊在赂秦!”每每读到这里,沈欢都会感到一阵难言的激动与振奋,苏洵读书破万卷,下笔千言,酣畅淋漓,心中自有一股非凡的气势,读来令人感到痛快!

“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沈欢在景仰中缅怀着这位长者的一切,他散文的造诣,足已彪炳千秋。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地友人石昌言不畏**,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他作文很有技巧。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连欧阳修也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价过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