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常威废除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三大府”之后,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但是国家大事不能光靠皇帝一个人来处理。为维系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还是需要一大批官员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洪武十五年十月,太祖对御史台进行了改组,将御史台更改置都察院,又名风宪衙门。
“都察院”,“都”者,首领也,总也。都察院即察院之首,或称最高监察院,总领监察御史,专司察事。
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从名称上可以看出都察院的地位,它是由原御史台下属的“察院”演变来的,地位高于察院。
都察院的主要职责就是用来监督官员是否清正廉明,是否认真履行了皇帝的命令,都察院拥有大量的权力,对文武百官进行监督,这样的举措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使皇权大大集中。
都察院除了监察的权利之外,还有司法的权利。督察院监督到官员贪污腐败的行为之后,就可以对他进行弹劾,之后皇帝就会下令对这些失职的官员进行处罚。
都察院不只能弹劾官员们的贪污腐败行为,而且也能弹劾那些欺压百姓、结党营私等许多官员的失职行为。
都察院可以实行自己的审判权和司法权,可以弹劾一切腐败失职的官员,这十分有利于维持政治清明。
都察院不仅可以监督官员的失职行为,还拥有能监督君主行为的权力,这就是都察院的另一个功能——谏诤。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及各布政使司等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共一百一十人。
其它还设有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初设四人,后革二人)、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检校,正九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初设六人,后革五人)等机构。都御史为台长,与六部平行,合称七卿。
又,南京都察院:设右都御史一人,右副都御史一人,右佥都御史一人,司务、经历、都事、照磨各一人,司狱二人。
永乐八年以后,规定御史必从进士及监生中有学识并通达治体者选任,吏员出身不得为科道官。
另,本朝还建立了一套被称为“科道”的监察系统。
所谓“科道”,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被称为科官,十三道监察御史则被称为道官,虽然二者系统不同,但地位职责却相近,故合称为“科道官”,也称为“台垣”,御史为台。六科为垣,构成纠举弹劾、防止官员敷衍公事、违法乱纪的交叉防线,又由于职在“建言”乃至“风闻言事”,固又统称为“言官”。
都御史,职责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耳目风纪的部门。所有大臣奸邪、小人结党、作威福乱政的,便弹劾他。所有百官卑劣贪鄙败坏官纪的,便弹劾他。所有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的,便弹劾他。遇上朝觐、考察,同吏部主管确认贤能与否、官员升降。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会审,与刑部、大理寺公平判决。此官奉敕内地,安抚外地,各自专奉敕命行事。
张克公,时任都察院经历,主要职责是典出纳文移,也就是说是负责公文的来往,有点类似于“秘书”或“办公室主任”。
区区正六品言官竟敢弹劾当朝正一品(太师)首辅,真够头铁啊!
但还不止这些,或者说仅有这些还不够。
次日,左都御史石公弼、右佥都御史毛注弹劾蔡京接连上疏弹劾蔡京。稍后,六科言官及多道监察御史共一百零五人齐上弹劾奏疏,皆请罢黜蔡京。一时间,群情汹汹,天下震惊。
政和中,蔡京被罢官为端明、龙图两学士,知太原,皇太后命皇帝留蔡京完成修史工作。过了几个月,谏官陈馞弹劾蔡京与内侍交结,陈馞获罪被斥退,蔡京也被贬,出知江宁府,蔡京很不满,拖延着不去赴任。御史陈次升、龚夫、陈师锡相继上奏他的罪恶,蔡京被贬官,让他管理洞霄宫,居住杭州。
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到江浙访求名家书以及各种奇巧之物,在杭州住了几个月,蔡京极力巴结,日夜陪伴他,凡是蔡京画的屏幛、扇带等物,童贯每天都送到宫中,并附上自己的评论,于是皇帝开始留意蔡京。
崇宁元年,蔡京调任知大名府。韩忠彦因与曾布不和,谋划荐举蔡京,以帮助自己,于是,蔡京仍留为学士承旨。起居舍人邓洵武偏袒蔡京,做了《爱莫助之图》献给皇帝,常佶这才决定重用蔡京。
韩忠彦被罢相,蔡京升为工部尚书,不久,蔡京取代曾布为内阁次辅,诏命传下那天,宋徽宗在延和殿召见他说:“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承,两遭变更,国家大计还未确定。朕想继承父兄的遗志,卿有何指教”蔡京叩头谢恩,表示愿效死力。崇宁二年二月,迁任内阁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