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adx;李保之所以提出迁都之议不光是因为他是穿越者,知道后来王朝的都城设置的趋势是往东迁移,长安也是自唐代以后基本和中国王朝的都城绝缘了,他提议迁都乃是因为长安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得不面对。请大家搜索()!更新最快的小说
王朝首都东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关系,另一个就是关中地区的没落。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关系暂且不论,只说说关中地区的不利因素。
后世的学者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帝国时期的秦汉,第二帝国时期的隋唐,以及第三帝国时期的明清。而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在第一第二帝国时期一直担负着首都的功能区。
古时的关中在秦汉时期还是比较富庶的,到了隋唐王朝时期已经处于开发过度的状态了。古代中国素有关中富庶之说,本来山川四固土地肥沃的天然优势是从秦汉以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们绝佳的建都地区。
但是首都地区人口的过度富集导致了关中地区的植被开垦和森林砍伐加剧,从而引起关中地区水土流失加重。当时的民谚就有言:泾水一斗其泥数升,由此可见关中地区水土流失的程度,水土流失的最根本结果就是导致了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一年不如一年。
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关中的粮食生产越来越贫乏,大唐不得不从外地调运粮食已解决长安的粮荒。唐初,漕运规模不大。
太宗贞观永徽之际,长安食粟米主要依赖关中自给,每年从山东(崤山以东)转运至关中者不过一二十万石。
到了高宗时期,长安的缺粮状况以及开始显现,高宗及武后时常东巡就是因为长安缺粮,他们不得不携带百官宫人去洛阳“就食”。
玄宗开元初,每年约运一百万石,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三年才运七百万石。天宝中,每年约运二百五十万石,京师依赖江淮漕运。只要藩镇隔绝,“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
德宗贞元初(公元785年)“太仓供天子六宫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酿酒。”于是增江淮之运,从浙江东西道江西湖广鄂岳福建岭南,共运粟米三百万石,江西节度使韩昊茨辖诙仁苟叛牵酥炼魑记挪帧5伦诘弥蟆板嶂炼教釉唬骸滓阎辽拢岣缸拥蒙印!
李保人,他开口道:“文稿纸上已经把我的理由全都罗列出来,从文稿上的资料我们可以安作为首都对漕运的依赖早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但是如今的大唐一穷二白什么都缺,大运河到洛阳段和黄河到汴州段的都已瘀滞多年了,要想疏浚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两样都是如今大唐最为匮乏的。
再加上过去几年中黄巢匪乱以及藩镇乱兵对长安的破坏十分严重,曾经美轮美奂的大明宫如今已经被黄巢匪军烧成了一片废墟。皇帝李儇这些时日一直都是闷闷不乐的,这几日又病了,估计也是因为长安太过破败所致。
如今长安的粮食都是经过长江漕运再经由陆路转运过来的,这样的花费十分巨大,所以我才提议迁都。”
郑畋和杨严虽说起初心中震惊,但是他们保的文稿后再加上李保说的话也是在理,于是他们两人基本上已经认可了李保的提案。
但是迁都之事牵涉太大,不可不慎重,于是郑畋开口道:“六郎提议迁都,那这迁都的所在可有?”
赵志钊一直都没有发言,他知道既然吉王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他肯定通盘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想必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于是他也不急,只盯着李保会把他中意的地方告诉大家的。
“我自己也想过一些地方,但是还拿不准,我说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另外我把我考虑作为京都的地方挑选依据说出来,大家先听听合不合理。”
杨严和郑畋相视一笑,点头道:“就知道你的鬼点子多,行了,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我选择首都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文化昌明的中心区域,有强大的交通条件,主要体现在利于统治和地域富庶,土地肥沃能够供养大量人口;二有天然的山川地理防卫优势,容易在军事上保护,而且有一定后撤的腹地;三有河流经过,方便漕运水运。”
“那大王选择的地方有那几个,快点说出来吧,某都等不急了。”徐安文说道,作为李保核心决策圈的新人,徐安文虽然年岁不小了,但是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
“我初步选择了洛阳汴州(开封)幽州(北京)襄阳四个地方,大家都来议一议吧。”李保说完就坐在了座位上不再言语,其他几人则是小声交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