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童年(1 / 2)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其一生最难忘的记忆,如果让朱温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那时或许应该是其一生中最为恬静美好的光景吧。

朱温出生地为砀山县午沟里,在当时属于河南道宋州地界,严格地说当时朱温是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不过那时的河南道可与现在的河南省大不一样,唐朝的道虽然和现在的省行政级别差不多,但河南道绝对比现在要大不少。在这里就有必要先絮叨一下唐朝的地理划分。

唐朝的行政单位划分依次是中央,道,州府,县,比如朱温的家庭住址便是河南道宋州砀山县。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当时的河南道包含了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河南省东侧,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

河南道内藩镇林立,但总体上这些藩镇们的任务主要是为了防范北面的河朔三镇(卢龙、魏博、易定),犄角东面的淄青地域,同时监督和卫护南面的淮南、江南漕粮沿水路顺利抵达京师。具体这些藩镇的作用和关系,后续我们会再次提及。

晚唐时期,河南道内朝廷掌控下军事力量强大的藩镇首数宣武节度(治所汴、宋州),最不老实的藩镇应该就是东面紧邻的武宁节度(治所徐州),而这两处地方都与朱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砀山县处于宋州境内东部区域,与徐州非常接近,靠近宣武和徐泗两个藩镇的交界处。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砀山县正位于宋州和徐州直线上的中点,也就是说若两镇发生摩擦之时,此地必然是首当其冲。

中晚唐之时,宣武、徐泗地区战乱频频,魏博、淄青等地的反叛往往都会波及此地,故而诸多村镇屡次遭受战火焚燹,身处其中百姓们的生活自然也都苦不堪言。

好在后来的日子里,宣武节度使由卢钧、卢弘正、郑朗、裴休、马植等一批贤臣能吏依次担任,通过休养生息的政策,宣武节度区域内部环境变得平和安定。武宗时期留下的战争疮痍经过数年的调息休养之后,治下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地开始恢复正常。赋税租调虽然依旧沉重,但没有战乱纷扰的痛苦,人们也就很知足了。

朱诚一家艰难的日子也在这几年之间,开始慢慢地有了好转。

日子安定下来,周边的乡绅们开始将家中子弟们送出来读书,朱诚学堂内的学生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家人的生计也随之好转了些。

幼年的朱温是快乐的,他整日趴在父亲的学堂窗外,听着父亲抑扬顿挫的读书声,看着庭堂前面花开叶落,懒洋洋地打着哈欠。

朱温的童年应该就是在这样一种平和安宁的状态下度过的,在其父母兄弟的尽力呵护下,过着贫寒但不辛酸的生活。

朱温童年的快乐丝毫没有感染到垂垂老矣的大唐王朝,帝国的疲态随着朱温慢慢地成长而日益显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