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第444章六贵倒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4章六贵倒台(1 / 2)

 元恪与萧宝卷同岁,又几乎是同时期称帝,因此难免被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元恪虽无其父的雄才大略,但也不算过度荒唐,在继位之初,借着几个叔叔的辅佐,还不致把国家迅速带入混乱,萧宝卷则不然,他完美继承了南朝少年天子的各种毛病。

萧鸾刚死的时候,灵柩停放在太极殿内,萧宝卷对此很不高兴,不时催促官员趁早把萧鸾安葬,最高行政长官徐孝嗣竭力争取,才准停放一个多月。

按照传统礼仪,萧宝卷应该定时到父亲的灵前哭祭,但他每次都声称喉咙发痛,躲过这一环节,还与左右侍从在现场嘲笑哭祭的官员,对他们的体貌特征和举止进行好一番指点。

等到萧鸾的丧事结束,萧宝卷便不再与朝廷官员见面,只与亲信宦官、提刀卫士、以及随身传令员开展各种业余活动。

萧齐的朝政自然就全交由几个辅政大臣打理,京畿卫戍总司令、始安王萧遥光,最高行政长官徐孝嗣,右副行政长官江祏,右将军萧坦之,监察院总监察长江祀,皇城警卫军司令官刘暄,这六人轮流在宫内值班。

然而几人的政治观点并不一致,于是每天的朝局都大不一样,各人但凭自己的意思颁布诏书,朝政陷于混乱。

萧衍之前去支援雍州,等魏军退去之后,就被任命为雍州督导官,在当地镇守,得知中央的情况,对堂舅张弘策说:“一国三公,已难以适从,何况六贵同朝,大乱就要发作。如今避祸求福,再没有比本州更好的地方,可是我的弟弟们仍在京师,恐怕受到波及,应该与哥哥(萧懿)商量对策。”

张弘策表示同意,暗中协助萧衍招兵买马,还砍伐大量树木竹竿,储存在檀溪水底,为将来建造船舰做准备。

大营军事参议官吕僧珍,看出了他们的用心,也暗中藏了船浆几百余支,以备不时之需。

吕僧珍之前担任羽林禁军指挥官,为人踏实稳重,徐孝嗣打算请他当幕僚,吕僧珍认为中央危机四伏,果断拒绝了延聘,而西上追随萧衍。

萧懿解除益州督导官的职务后,仍然出任郢州总部行政官,萧衍派张弘策前往游说:“现在朝廷六贵比肩,各人颁发各人的诏书,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依理推测,最后必然爆发内讧,互相残杀。

主上自从在东宫的时候,就没有美好的声誉,亲近左右无不凶悍轻浮,残忍暴虐,他怎么肯把大权交给臣属,只坐在没有实权的宝座上,盲目批准别人的决定?猜忌时间一久,一定会大开杀戒。

始安王(萧遥欣)打算扮演司马伦的角色,形迹已十分明显,可是他猜忌成性,心胸狭窄,不可能成功,只能作为别人成功的台阶。

萧坦之盛气凌人,徐孝嗣迂腐无能,江祏优柔寡断,刘暄头脑糊涂,一旦大难临头,朝廷内外,势如土崩瓦解。

我们兄弟有幸镇守重要军事基地,应该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打算,利用目前短暂的和平,大家心里还都松懈,让诸弟从京师回来,一旦情势紧急,再拔腿时,已经无路。

郢州地势,控制荆湘二州,而雍州兵强马壮,天下太平则拥护朝廷、捍卫帝国,天下大乱也足以救世安民。

随着时局进退,这是万全的策略,如果不早作深谋远虑,后悔不及。”

萧懿此前从未考虑过这种问题,突然听闻,有些不知所措,张弘策又以自己的立场劝他说:“你们兄弟英武盖世,天下无敌,镇守郢雍二州,替人民请命,废黜昏君,另立明君,简直易如反掌。你弟弟萧衍已经考虑成熟,但愿你能重视起来。”

萧懿终于不肯接受,萧衍只得单独行动,先把弟弟萧伟和萧憺,从京师召回襄阳。

在六贵之中,江祏、江祀兄弟是萧鸾的表兄弟,先前最受萧鸾的宠信,此刻也尤为尊贵,对于萧宝卷的许多荒诞行径,说禁止就禁止,不留半点情面。

久而久之,萧宝卷怀恨在心,与左右侍从茹法珍、梅虫儿密谋,准备诛杀江祏兄弟。

眼明心细的徐孝嗣察觉了皇帝的变化,暗中警告江祏说:“主上偶尔有与我们不同见解时,我们毕竟不好全都反对。”

江祏自恃皇亲国戚的身份,又一向掌握大权,豪迈地说:“只管交给我,不要忧虑。”

刘暄也是外戚,是萧鸾的小舅子,虽没有江祏那么强势,但也对皇帝心生厌恶,准备废黜之。

萧宝卷还未出手,几个顾命大臣自己先起了内讧。

废黜萧宝卷,就必定要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迎立一个新皇帝,在这方面,刘暄与江祏出现分岐。

萧宝玄出任郢州督导官的时候,刘暄担任郢州行政官,对萧宝玄十分苛刻,所以当江祏提出改立江夏王萧宝玄时,刘暄担心遭到报复,竭力表示反对,而拥护建安王萧宝寅。

江祏于是找到了始安王萧遥光,想得到他的支持。然而萧遥光却是两方都不支持,准备自己当皇帝。

江祏的弟弟江祀认为主上年纪太小,必定难以辅佐,倒不如拥护萧遥光。

江祏开始动摇,询问萧坦之的意见。

萧坦之正为亡母守丧,被紧急征召起复,担任领军将军,发现朝中暗流涌动,对江祏说:“高宗入承大统,已经不按照次序,天下人心至今不服,如果再来这一套,恐怕四方土崩瓦解,我不敢再说什么。”于是辞去领军将军,返回家宅继续守孝。

萧遥光虽是皇族,但和萧鸾并不是一支。

江祏不禁有些无所适从,又找到谢朓,谢朓极擅明哲保身,所以不置可否,但等江祏离开,立即派人把江祏的阴谋告诉太子宫右翼卫队司令左兴盛。

左兴盛却不敢检举上报,谢朓于是又警告刘暄:“始安王一旦面向南方坐上宝座,你觉得还会有你的好果子吃吗?”

刘暄深以为然,一脸凝重地请教对策,等送走谢朓后,却秘密通知萧遥光和江祏。

几人皆知谢朓的手段,一言不合就在背后捅刀,这种人是无论如何都不值得合作的,萧遥光更是对他恨之入骨,毫不含糊地下令把他逮捕,交付最高法院审判。

有萧遥光、江祏、刘暄三人的担保,谢朓甚至不及等到公开审判,就死在狱中。

可是谢朓本来无足轻重,他的死对于朝局没有半点影响,只是充当了夺权战的炮灰而已,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刘暄虽然出卖了谢朓,但谢朓说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刘暄对此毫无怀疑,所以坚决不同意江祏的主张,宁愿拥护萧宝玄,也不能支持萧遥光。

江祏原本已下定决心了,如此一来,再度陷入选择恐惧,不敢立即行动。

萧遥光大为愤怒,派左右侍从埋伏在青溪桥,准备刺杀刘暄,可是刘暄的卫队前呼后拥,保护得密不透风,杀手根本无机可乘,反而暴露了萧遥光的阴谋。

刘暄意识到事关重大,只怕自己未必能妥善处理,索性直接向萧宝卷告发了江祏的阴谋。

当时江祀正在宫内值班,感觉到四周情况有异,派人警告江祏说:“刘暄可能采取行动,我们怎么办?”

江祏认为有萧遥光扛锅,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地说:“静待其变。”

不想就在当天,萧宝卷的诏书到了,紧急召见江祏入宫。

一丝不祥的预感上涌,江祏极忐忑地奉诏前往,然后被告知在立法院等候安排,结果立法院成了他人生的终点。

焦躁地等了许久,江祀终于看到一个人缓步而来,这人他不陌生,正是之前斩杀王敬则的袁文旷。

江祀想起与他的恩怨,赶紧上前解释,但袁文旷显然听不进去,拿刀柄猛戳江祏的心窝,叫嚣道:“你还能不能剥夺我的爵位?”

凭借斩杀王敬则的功劳,袁文旷本该获封爵位,但江祏没有批准。

江祏这才知道何为报应,想不到因果循环之快,何等来生,与弟弟江祀先后被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