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第474章尔朱兴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4章尔朱兴衰(1 / 2)

 局势演变并不如元子攸的预期那么轻松愉快,尔朱家族及其同党显然并不想吃这么大个哑巴亏。

更重要的是,尔朱荣一死,北魏群龙无首,许多阴谋家开始露头,争相抢夺各类政治资源,于是北魏更大规模的混乱局面就此展开。

530年9月25日当天,元子攸登上阊阖门下诏大赦,派武卫将军奚毅和前燕州督导官崔渊,一同率军镇守北中。

奚毅本是尔朱荣的亲信,在528年被尔朱荣派到元子攸处,负责监视中央的一举一动,但后来被元子攸策反,成了元子攸的人

当晚,尔朱荣的遗孀北乡长公主(尔朱荣得势后自封的,并非皇室人员)率尔朱荣留在京师的部众,纵火焚烧西阳门,出城驻屯河阴。

至此所谓的“保皇派”与“逆党”之争正式拉开序幕,双方势力的较量一直延续到北魏政权的终结。

北魏此时有影响力的文臣武将,尤其是武将,多数都是尔朱荣麾下的,但随着尔朱荣的死去,大家开始重新做出选择。

首都卫戍司令官贺拔胜、禁宫侍从长朱瑞,选择站在皇室这边,司马子如则抛弃自己的家,追随北乡长公主逃出洛阳。

尔朱荣进入洛阳时,把高敖曹带在身边,囚禁在驴马场。高敖曹脾气十分倔强,被俘后一直不肯为尔朱荣效力,尔朱荣感觉很有意思,非要把他的脾气磨没,由此带了一路。

元子攸听说过高敖曹的勇猛,亲自接见他,进行勉励,高敖曹的哥哥高乾也从东冀州飞快奔到洛阳,元子攸便任命高乾当黄河以北的钦差大臣,高敖曹当值阁将军,让他们回去招兵买马,作中央声援。

高乾流泪接旨,高敖曹也拔剑起誓,二人都成了保皇派的成员。

尔朱世隆打算马上回北方,司马子如说:“兵不厌诈,现在天下沸腾,只看谁的拳头最大,在这个时候,不可以使人发现我们的脆弱,如果急于北上,恐怕肘腋之下就生变化,不如分出一部分兵力,据守黄河大桥,回军攻击京师,会大出他们意料,说不定可以成功,即便不成功,也足以展示我们仍有攻击的力量,使四方畏惧我们的强盛,不敢轻易背叛离散。”

尔朱世降同意,依计行事,一举攻克黄河大桥,将奚毅斩首,率军入据北中城。

洛阳政府大为恐慌,派前任华阳郡长段育,前往尔朱世隆大营安慰解释,尔朱世隆直接砍了段育,把人头悬挂城上示众。

10月1日,尔朱世隆派族人尔朱指律归,率匈奴骑兵一千人,全都穿着白盔白甲,抵达洛阳外城,向城中索取尔朱荣的尸体,元子攸亲登大夏门眺望,派图书管理员牛法尚前去解释说:“太原王效忠帝国,不能有始有终,阴谋叛变,国法严正,不避至亲,已经明正典刑,犯罪的只有尔朱荣一人,其余的人全都不过问,你们如果投降,官职爵位跟过去一样。”

尔朱拂律归说:“我们追随太原王进京朝见,忽然受到天下奇冤,我们不忍心空手而返,只盼把太原王尸体运回,即便是死,也没有遗恨。”说着说着哭了起来,背后的士卒也都放声大哭。

元子攸再派总监察长朱瑞,携带免死铁券,前往呈送尔朱世隆,尔朱世隆说:“太原王的功劳与天地同大,赤胆忠心,奉献帝国,长乐王(元子攸)不顾念当初的誓言,竟把他冤枉杀害,今天,凭借铁券上的两行字,又怎么值得信任,我们替太原王报仇,绝无投降之理!”

朱瑞回来报告元子攸,元子攸意识到自己的如意算盘彻底打空了,但已经骑虎难下,只好把仓库里的东西全运到洛阳西门外,招募敢死勇士,讨伐尔朱世隆,一天之间,就集结了近一万人。

但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杂牌军,显然与尔朱世隆手下的老兵是比不了的,百官无不心怀恐惧。

御前会议上,副总顾问长李苗,毅然打破了尴尬的气氛,振臂高呼:“一小撮贼寇就闹成这个样子,成何体统!政府面临当下的困境,正是忠臣烈士尽责之日,我虽不是武士,但请给我一支军队,当为陛下摧毁黄河大桥。”

10月13日入夜,李苗带队从马渚坐船东下,距黄河大桥数里处,放下火船,大桥很快开始燃烧,火光冲天。

尔朱军留在南岸的士卒发现起火,争先恐后逃往北岸,但还是赶不上火势蔓延的速度,黄河大桥轰然倒塌,淹死很多人。

然而元子攸根本没有这种思想准备,对于李苗的行动完全没有持半点希望,所以没能及时派出援军,尔朱军发现敌人不多,于是重整旗鼓,展开反击,李苗在左右卫士死光的情况下,万般悲愤地投河自尽。

尔朱军并没有继续僵持下去,而是整顿部队北返,元子攸由此信心大涨,下诏让中央特遣政府总监源子恭,率步骑兵混合兵团一万人走西路,杨昱率新招募的将士八千人走东路,北上讨伐尔朱世隆。

东徐州督导官斛斯椿,一向依附尔朱荣,眼见尔朱家族与皇族决裂,担心里外不是人,前往投奔萧梁支持的元悦。

元悦是萧衍用来图谋北方的棋子,但真实效果几乎没有,只是在边界打个酱油而已。

汾州督导官尔朱兆,既是尔朱家的人,自然与元氏难以并存,自汾州率领骑兵北上,占领晋阳,不久与尔朱世隆会师,二人共同推举太原郡长、并州执行长、长广王元晔,继任皇帝。

元晔当然只是傀儡,是尔朱家族找来的政治牌,以此与洛阳政府相对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