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国色芬芳> 童养夫2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童养夫29(2 / 2)

近、现代“纸札”更放异彩。民国二十四年当地有举办大型“迎灯”活动。

民国三十六年,由周元夫、周良忽、周昌需、刘淑培等数十人,用两个月时间,精心制作五架纸札。每架四套人物场景,其题材有取之“三国演义”的“凤仪亭”、“水淹七军”以及民间传说“观音收红孩儿”、“王祥卧冰”等数十个故事情节。

尤其周元夫创作的“凤仪亭”被誉为“西村第一灯”。五十年代后,洋中仍有“纸札”活动,1969年至1979年,又创作过“蝶恋花”、“闪金星”等六架“纸札”,参加建国三十周年大型踩街活动。

铁技:又称台阁。明崇祯年间(1628——1644)有迎春妆台阁的记载,至今仍流行于宁德、屏南、寿宁、福安等县。

“铁技”是以锻铁、铁条、钢管为骨架,将儿童扮作传统戏剧人物或神话人物,按故事情节安放在特制的铁架上。有立于剑稍,有卧于树枝,有悬于半空,有驾雾腾云。

技艺巧妙、隐蔽、惊险、令人心悬。大型“铁技”由数人抬扛(今已用车),小型由一人顶在肩上,乐队伴奏,沿街游行。

民国年间,宁德城关、屏南双溪时有“铁技”活动。五十年代也时有活动。

我们家乡,节日气息十分浓烈。不管是春节还是清明节、端午节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节,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做些室内外的祭祀活动。家里,要给自家祖宗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坟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坟上去祭祀,都表示对去世的长辈的哀思,还要祈祷祖宗对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们镇每年春节都要舞龙灯、跳花灯和舞狮子。特别是舞龙灯,近年来越来越时兴,正月十三是我镇的赶集日,镇政府专门设置奖项,让几十条龙龙凤呈祥,对舞得好的龙灯队成员实施经济奖励。在晚上观看龙灯更为壮观,烟花鞭炮浓烟四起,响彻云霄,观众人山人海、满街遍布。

关于龙灯,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新婚夫妇若是出钱买下“龙宝”放置家中,来年准能生下一个胖小子。你说神不神?

花灯,现在在我们镇就更加时髦了,很多家庭办喜事,都要请他们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灯舞应有尽有,档次越来越高。

新年,新结婚的年轻夫妇,一定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玩耍几天后,回家时,每家亲戚都要发给新人“红包”和一些“回篼粑”,决不让姑爷空手而归。其他亲戚之间为了表示素有往来,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才去给小辈“还礼”。这样亲戚之间的感情联络得越来越浓厚。

亲戚之间除了春节来往甚密外,要数每年的清明节了。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买上亲纸和炮仗以及礼物到外公家去“挂亲”——挂念亲人。生的送礼,死的烧纸钱和挂亲。这一天,可以说比春节燃放的鞭炮还要多,比春节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烟花从早晨连续不断地响到下午七点左右。漫山遍野的坟头都挂上了白色的亲纸,整个人间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节,也是家乡的隆重节日。我们家乡人过端午节、吃粽子很有讲究。到端午节这天,男方要带上礼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则要送给未婚夫新布鞋和一个棕丝斗笠。现在,人们经济发达了,男方都要给未婚妻买贵重礼品,如高档服装,手表,项链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传说,包粽子的人会在某个或几个粽子中隐匿小粽子或硬币,煮熟后看谁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会有好运气。

特别是大端午——五月十五,县城每年都要到乌江大河举办“赛龙舟”,场面十分热闹。江面车水马龙,河边沙滩上观众比比皆是,临时摊点应接不暇,参赛船只锣鼓喧天,吆喝声连绵不断、魂牵梦萦……此情此景使人觉得比过春节更胜一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